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王亚伟的心声

王亚伟的心声 [《金融世界》2012年06月号 ]

“如何考核评价激励,会占用大量时间,我不太擅长琢磨别人心思,那种情况下,对投资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做一个抉择。我选择不做投资总监,专门做投资。”——王亚伟

本刊记者  罗三秀/文

中等身材,金边眼镜,身着一件淡蓝色衬衣,干净而整齐。这是王亚伟最后一次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基金经理的身份出现在媒体面前。

2012年5月7日下午,在华夏基金位于北京金融街通泰大厦12层的会议室里,刚过不惑之年的王亚伟出席了媒体恳谈会,亦即离职告别会。

会上,这位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明星基金经理,坦露了离职的原因:“外界关注太高,压力太大。”他表示,市场对于“王亚伟概念股”的追逐,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投资,一些市场机会在面前,本来可能可以把握,但又担心误导投资者,这让自己的投资变得缩手缩脚。

在一位接近王亚伟的人士眼中,这番表白是王亚伟的真情流露。

十年磨砺

宝剑锋从磨砺出,顶尖的投资高手当然也不会凭空诞生。

王亚伟出生于安徽马鞍山市一个普通家庭。1989年,18岁的王亚伟以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在家人的建议下,他选择了电子专业。然而,随着对电子专业的接触和了解,王亚伟却发现,电子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于是,王亚伟选报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企业管理双学位。接触到证券投资课后,王亚伟对股市产生了兴趣。“那时候,证券投资方面的书还不多,我把几乎能借阅到的统统拿来看,越了解这个行业,自己越着迷。”王亚伟曾提到,在自己接触投资的早期,彼得·林奇的书对他影响比较大。

1994年夏天,王亚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中信集团下属的中信国际合作公司工作。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年里,王亚伟主要从事商务方面的工作,最后三个月开始接触股票投资业务。

1995年下半年,王亚伟加入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开始在研究部工作。这名清华学子给时任华夏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的赵笑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王亚伟比较机灵,一些财务报表看过后,会有一些比较敏感的认识。他对市场的敏锐度、对公开信息的捕捉能力较强,能通过一些公开信息预判可能发生的故事。”

转眼到了1996年下半年,王亚伟开始接触到营业部的一些自营盘,并逐渐介入了大笔资金的操作。

“刚开始操盘,王亚伟还是比较谨慎,自信心不足。但是,他有灵性,市场各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到位,加上之前一年的磨炼,他的业务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在赵笑云眼中,王亚伟在股票投资上的信心、胆量和果敢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1997年,赵笑云离开东四营业部。离职时,他向时任东四营业部总经理的范勇宏推荐了在研究部脱颖而出的王亚伟,由其接任当时已是全国最大券商营业部的研究部经理一职。

眼看在东四营业部干得风生水起,王亚伟的职业生涯却很快发生了改变。1998年,范勇宏奉命筹建华夏基金,王亚伟毅然选择了追随,转战基金业。

当年4月28日,华夏基金旗下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兴华诞生,王亚伟任基金经理。从1998年4月28日到2002年1月8日王亚伟卸任,基金兴华的净值增长率是84.86%。

2001年底,华夏基金推出了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夏成长。从王亚伟出任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一直到2005年4月12日离任,华夏成长在四年多时间里共取得13.2%的收益率。

由于赶上漫长的熊市,华夏成长总体表现并不突出,这一时期的王亚伟并未创造出让世人所关注的出色业绩

不过,将近十年的投资磨砺,为王亚伟日后成就传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资神话

2005年,对王亚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12月,王亚伟接任华夏大盘精选基金(下称“华夏大盘”)的基金经理。由此,王亚伟投资生涯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段历史开启了。

2006年,牛市来临,王亚伟初露锋芒。华夏大盘以154.49%的收益率在103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中排名第12位。

紧接着,王亚伟在2007年一战成名。当年,华夏大盘以226.24%的骄人业绩摘得偏股型基金的桂冠。

随着2008年熊市的到来,王亚伟继续书写自己的传奇业绩。尽管当年屈居亚军,但华夏大盘以34.88%的单位净值跌幅展示了自己的抗跌能力。

奇迹仍在继续。2008年10月20日,华夏策略精选基金(下称“华夏策略”)发行,王亚伟开始同时管理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

2009年,中国股市跌宕起伏,华夏大盘在最后时刻冲刺,以116.19%的收益率反超银华价值优选,再次夺得年度冠军宝座。

三年两冠,没夺冠的那年也夺得亚军,辉煌的战绩把王亚伟推到了媒体的聚光灯下。此后,中国股市上出现了“王亚伟概念股”,王亚伟所投资和重仓的股票都会引来投资者的广泛追逐。

王亚伟的成功,在前述接近王亚伟的人士看来,主要原因是他个人很勤奋、有较好的基本功、对市场的把握较准确,重视研究,而且研究方法对路。

“贴近市场,交易次数比较多,换手率属于中等偏高,交易能力比较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公募基金研究部副总监曾令华如此评价王亚伟的投资风格。

然而,王亚伟对ST昌河、乐凯胶片、中航地产等多只重组股的成功押宝,也使得外界对其投资重组股的风格质疑颇多。

由于重组股往往与内幕交易有关,王亚伟的投资也招来监管层的关注。2009年,证监会几次对王亚伟进行了详细的“内幕交易”调查,不过,这些调查都无果而终。

赵笑云告诉记者:“王亚伟捕捉公开信息的能力从1996年开始就很强了,他有这个天分。这点我深有体会,也确实相信他后期能抓到优质重组股的能力。”

但是,投资重组股并非王亚伟长期取得出色投资业绩的关键。

在媒体恳谈会上,王亚伟直言,投重组股是其投资生涯中一个很短的阶段,在投资数量和投资比例上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重组股对于基金的整体业绩影响不大。

“实际上,王亚伟投资的重组股并不多,外界过多地解读为他是靠重组股取胜。”赵笑云告诉记者,2007年,华夏大盘所取得226%的收益,主要是来自大盘蓝筹股,而不是小盘股。

王亚伟对自己投资风格的评价是,“尊重市场、挖掘市场中被低估的投资机会。”他说,“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 ”

但是,王亚伟也表示,随着市场投资机会发生变化,投资要与时俱进。现在重组股整体来讲没有超额收益,可能是风险大于收益的结果,所以自己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当然,王亚伟的投资也绝非尽善尽美。

“从2009年的表现来看,王亚伟在年初错过了一波反弹,但是,他挑选的一些股票后发力比较强。所以,王亚伟选股能力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对于大势的看法并不敏感,择时能力不强。”赵笑云评价说。

功成身退

被推上公募基金“神坛”的王亚伟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王亚伟也是人,不是神。

盛名之下,王亚伟的烦恼逐渐增多。2010年7月,王亚伟卸任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只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同时管理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

“如何考核评价激励,会占用大量时间,我不太擅长琢磨别人心思,那种情况下,对投资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做一个抉择。我选择不做投资总监,专门做投资。”王亚伟称。

这一年,王亚伟的业绩也没有以前那么耀眼。华夏策略和华夏大盘分别以29.50%和24.24%的收益率排名跌落至偏股基金第三名和第六名。

其后,王亚伟在2011年的业绩表现也略显黯淡。华夏策略和华夏大盘分别下跌14.25%和17.10%,没能夺冠。2012年一季度,由王亚伟管理的这两只基金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赎回。

王亚伟投资业绩有所滑坡,在赵笑云看来并不奇怪。他分析说,2011年,市场确实不好,而公募基金必须要维持一定的股票仓位,故而难免造成损失。此外,第四季度,市场确实非常关注王亚伟所持的股票,关注度较高后可能让他受到了一些资金的围剿,从而业绩受到了影响。

“我对于投资的感觉像新生儿对于新鲜的世界一样,非常敏感。”王亚伟坦言,自己害怕外界过多的关注会让这种投资感觉丧失。

遗憾的是,这种担心和多年积累的压力最终让王亚伟选择离开华夏基金,他对媒体说,“可能以后我不一定做公募了。”

作为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王亚伟的离去无疑让人们叹息,但公众也关心这位传奇投资人会去向何方。

其实,早在2009年,王亚伟就曾表示:“如果我的投资风格无法再适应公募基金发展的要求,我也只能考虑其他的发展路径。”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私人银行“离职潮”
国内私人银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节利益分配,解决“高层分”与“基层合”的矛盾。


商业银行谋变
面对转型压力,大型银行将综合性、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中小银行则向特色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商业保理“初长成”
作为银行保理的重要补充,商业保理潜力巨大,但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


谁为暴雨买单
大雨过后,保险公司执行适度宽松的理赔政策,放弃了一些自身利益,在社会责任与市场行为之间,险企也在纠结。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