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国际观察 > 德国的秘密

德国的秘密 [《金融世界》2012年05月号 ]

德国之所以能率先走出危机泥潭,与其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密不可分。

本刊记者  宋国城 韩墨 刘向 饶博/文

过去两年来,尽管债务危机阴云笼罩,德国经济却能在欧债危机中保持“一枝独秀”。

2010和2011两年,德国GDP分别实现了同比3.7%和3%的增长,远远高于同期欧元区17国和欧盟27国的平均水平。其中,2011年德国出口上升12%、失业率达到20年来最低。

面对这一骄人的成绩,从欧洲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人们都在问:为何德国能创造奇迹?其秘诀是什么?

经济保持强劲增长

德国金融市场人士曾一度认为,在欧债危机中,德国的高负债率以及金融市场资本的低利率和高流动性,会成为德国金融体系的最大风险。但德国央行2011年11月10日的年度报告显示,德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已得到明显改善,其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得益于自有资本率提高、收益率稳定以及对企业用户的融资信贷增加,德国银行业在过去两年内资本配置改善,收益情况稳定,再融资市场显现活力,能够成功应对欧债危机所带来的风险。迄今为止,德国市场并未出现企业融资信贷困难的局面。

2008年初〜2011年中期,德国13家在国际市场运作的大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从8.1%升至13.1%,负债率从43降至33,自有资本债权下降了30%。这13家银行在过去10个季度中的收益波动较小,2011年利差为0.83%,高于0.72%的多年均值。由于企业用户投资热情不减,银行再融资率保持稳定,目前用户投资额占到银行负债的44%。

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越稳定,投资者对该国银行的信任度越高,投资信心越强。在欧债危机造成不安全因素增加、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的前提下,德国金融体系的不凡业绩,充分体现了其自我调节和抗风险能力。

在德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率在2011年〜2012年的财政年度中期达到历史高点,失业率降到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DIW Berlin)今年4月4日发表的报告认为,德国就业率升势将止于今年夏季,但不会回落,预计今年失业率为7%,2013年为6.7%,甚至更低。高就业率促进了就业群体工资收入增长,从而也带动了内需和消费,为去年德国经济增长3%和缓解财政困难的主要动力之一。

柏林经济研究所预计,德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今年为1%,2013年为2.4%。德国今年的财政赤字将明显回落,今年为0.7%,2013年为0.3%。

政府力保经济稳定

德国联邦政府2012年1月发表的年度报告,详细列举了2011年德国联邦政府为抵御欧债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而推出的117条保稳定促增长经济政策和措施,现摘录三条如下:

1. 制定关于大学生在德国和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和企业间从事实践活动的伙伴关系计划,已于2011年10月1日生效;

2. 促进希腊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措施,于2011年10月7日与希腊签署共同声明,并在执行中;

3. 2011年12月向联邦议院提交金融市场稳定法草案。

从报告中列举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出,德国联邦政府将国家利益与欧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德国是“欧盟经济稳定的基础和增长发动机”,德国与欧盟的经济繁荣是一个目标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欧盟经济的稳定增长,德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可想象的,反之亦然。保持欧盟经济稳定,符合德国的长远利益。因此,“相互间加强信任和提供机会、与欧盟一起繁荣”是德国制定政策的准绳,而“保稳定,促增长”始终是德国经济政策的中心。

首先,促进对内经济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以此增强德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是德国联邦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所考虑的重点之一。

德国联邦政府认为,德国对内经济保持强势,有利于德国企业的欧盟贸易伙伴从德国对内市场中获益。在减税方面,德国联邦政府已在2011年12月7日提交了一项法案,在2013年1月1日和2014年1月1日分两步实现税赋削减60亿欧元。

其次,德国联邦政府在欧盟和国际层面上致力于促进欧元稳定,同时强化本国金融和财政体系安全,并以促经济增长为目的,借力债务稳定机制强化国家财政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中心地位。

2009年,德国在欧盟成员国中作为第一国确立了债务限制机制的法律效力,并规定,政府在2016年将实现结构基本平衡的财政预算。通过严格的预算平衡制度,德国赤字水平在2011年降至1%以下。国家财政按优先权原则将支出更多地用于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领域,2012年,政府在研发领域的投入预计为138亿欧元,2011年为137亿欧元。由于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得到改善,企业和公民对国家经济的信心增强,从而促进了投资和消费增长。

事实上,从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德国联邦政府就开始不遗余力地支持银行业。他们或者通过设立金融市场特殊稳定基金,为困境中的银行纾困,或者批准银行进行拨备计提操作,甚至成立坏账银行帮助银行处理不良资产。

2008年,为救助处于危机中的德国海波不动产公司(Hypo Real Estate Holding AG,一个为不动产进行融资的银行,主要从事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德国央行和其他银行联手出资,2009年将其国有化,置于金融市场特殊稳定基金之下,德国联邦政府为此花费超过1000亿欧元。

2009年初,为挽救困境中的德国商业银行,德国联邦政府通过金融市场特殊稳定基金向该银行注入182亿欧元,其中164亿欧元为不公开参股,另外18亿欧元换取银行约25%的股份。

据德国央行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德国银行和保险业对希腊债务的风险敞口接近300亿欧元。德国最大的两家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都对希腊债务有着较大的风险敞口,为减轻银行压力,德国联邦政府批准银行进行拨备计提操作。

此外,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不间断地改善本国就业和产品市场结构,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德国经济比其他欧盟成员国更快地消化了2008〜2009年欧洲金融市场危机带来的后果,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德国联邦政府还在能源结构改革、放宽第三国高科技人才在德国就业限制等诸多方面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灵活应对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以来,德国推行“迷你工作”: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尽量避免裁员,而是通过减少员工工作时长降低成本,员工收入损失由政府财政部分补贴。企业因此保有成熟劳动力,危机过后得以迅速恢复产能。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连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也没能幸免。在3个月内,巴斯夫一家分公司的订单锐减80%以上。然而,巴斯夫没有辞退员工,而是参加了政府的“迷你工作”计划,虽然大多数工人的劳动时间减少了,但至少有事可做。在巴斯夫公司总裁尼克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公司上下共渡难关的问题,更是在为重整旗鼓储备力量。

“即便是普通员工也有极高的技术水平,解雇他们不能那么随意。”尼克说,“如果这么做,你就会失去大量的智力资源,东山再起时就会遇到大问题。”

不仅是巴斯夫,生产奔驰的戴姆勒公司也有7000名员工参与“迷你工作”计划。在金融海啸最狂虐的2009年中期,大约有150万德国工人加入这项计划。当年,德国联邦政府为此支付了46亿欧元。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德国经济在2009年虽然出现4.9%的大幅下滑,但就业水平只略微下挫了0.2%。据国际劳工组织推算,同一时期其他发达国家就业率下滑程度是德国的5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则在一份报告中说,通过“迷你工作”,德国在金融危机期间保住了大约50万个工作岗位。

不少欧美媒体感叹,德国人向来行事古板,在危机面前却变得令人惊讶地灵活。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字显示,2010年,大约3/4的新增岗位都是属于“非典型就业”,即各种固定期限合同或临时合同。但事实证明,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德国失业率从2010年开始下降,失业人口先是跌破300万大关,如今只有250万左右,创下20年来的新低。

除了平抑失业,德国联邦政府还毫不犹豫地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为支持支柱产业汽车业过冬,德国实施“以旧换新、政府补贴”的购车计划。此后不久,德国汽车销量便有显著回升。德国还陆续推出总额5000亿欧元的金融救市计划和100亿欧元的公共投资计划。事实证明,德国的危机应对及时而有效,促进了市场信心恢复和工业的快速复苏。

经济学家指出,德国奇迹除“内功”强大之外,其实还有“外援”。2008年〜2011年间,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让欧元兑美元汇率从1.60的高位跌至1.30左右,货币贬值无疑增加了德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更根本的是,即便出口走强,德国也不必像先前那样担心马克升值。“货币红利”使德国在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面前优势更加明显。

欧债危机以来,希腊、意大利等重债国政府债券收益率飙升,而与此同时,德国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已由2008年中期的4.7%降至如今的2%左右。据位于布鲁塞尔的经济智库Re-Define估算,在2009〜2011年间,欧债危机变相帮助德国节约了至少200亿欧元的借贷成本。

制造业和出口优势

本世纪初,当美国等经济体忙于拥抱网络经济、发展各类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时,德国人却依然满足于在自己的车间里敲敲打打。

对于制造业,德国有一种特别的执着。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15年中,制造业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23%左右。 

2010年,德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000多亿欧元,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德国战车”率先驶出金融危机泥潭的关键动力。

在后工业化时代,德国是为数不多的坚持倚重制造业的发达国家。这种模式的直接后果,就是有别于“华尔街模式”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导向型产业立足于全球市场,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欧债危机的直接冲击。

从19世纪末开始,德国工业的拳头产品便是机床等装备机械。这与德国联邦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在19世纪铁路黄金时代,当法国等国立足于进口机床满足国内需求时,德国的政策是自己制造机床。经过几代人的潜心研究与创新,德国机床的技术和性能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和美国。

德国这种求精、求尖,强调创新和品质的“工业基因”一直沿传至今。其机械制造业依然是最具全球竞争力的部门之一。在这一领域的31个门类中,德国在模具制造、数控机床、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等17个领域保持全球领先水平。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统计,2011年德国机械制造业产值达1880亿欧元,产量比上一年增加14%。

在德国,与机械制造业并称“优势产业”的,还有汽车业、化工制药业和电子电气业。这些无一例外是既需要大胆创新,也需要精心制造的技术密集型行业。

2011年,德国汽车制造、机械制造业兴旺,汽车生产厂商由于大量订单,甚至不得不取消职工的休假,来自美国和中国的豪华汽车需求巨大。在800多项分类的世界市场上,德国制造在200多个重要项目上是世界冠军,包括汽车、机械制造和化学等行业。此外,德国人传统上的严谨、守时等作风、高素质技术工人、德国企业细致化风格也帮助德国企业、德国制造享誉全球。

由于产品赢得全球信赖,过去10年间,德国经济增长的2/3都来自于出口。2011年,德国出口在欧债危机浓雾紧锁背景下,依然实现8.2%的强劲增长,并历史上首次突破1万亿欧元大关。出口旺盛引发工厂开工率提升、就业率增加、商业信心上扬、私人消费增长等连环效应,帮助德国成为债务危机风暴下的一片“绿洲”。

德国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比前一年增长17.7%。德国联邦统计局2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德国去年出口额超过1万亿欧元(约合1.3万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11.4%。

出口和由此带来的贸易盈余为德国在危机中提供了广阔的“缓冲带”和调整空间,是这个国家迅速走出危机的推进器。而出口兴旺的背后,是德国坚守数十年的实业立国理念和雄厚工业基础。

然而,也有不少专家指出,盛世之下并非没有隐忧。过于依赖出口、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弱的经济结构,难以持续的巨额顺差,老龄化引发的熟练工人紧缺,发展滞后的服务业,人为压低的实际收入增长等等,都可能成为德国奇迹的“终结者”。更重要的是,作为欧洲领头羊,德国不仅需要自身发展,更肩负着带领欧洲走出困境的使命。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QE3登场
QE3意在加快美国经济复苏速度,可能开启全球新一轮货币政策宽松大幕。


欧洲的多事之秋
欧债危机形势喜忧参半,全球经济仍需应对考验。


新兴经济体“失色”
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但在挑战面前还需加强合作。


不可思议的印度
经济改革使印度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其服务业和制造业迅速崛起。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