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黑石的投资秘诀

黑石的投资秘诀 [《金融世界》2012年04月号 ]

实习记者  孙飞/文

2007年2月13日晚,美国纽约,各界名流人士西装革履,乘坐豪车来到公园大道军械库,他们前来为黑石集团CEO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tzman)祝寿。施瓦茨曼炫耀似的宏大的六十岁生日派对将PE的吸金能力展现在世人眼前,只用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施瓦茨曼即从华尔街的一个普通银行家成为手中拥有千亿美元杠杆收购能力的PE巨人掌舵者,黑石的投资秘诀究竟何在?

只做友好收购

施瓦茨曼从一开始进入杠杆收购行业就给自己的公司下了清晰的定位:只做友好收购。在敌意融资并购盛行的1980年代,很多并购因为管理层和收购方的对抗关系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最终使得收购方和管理层两败俱伤。施瓦茨曼非常希望和被收购公司的管理层成为朋友,共同制定被收购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从而形成共同获利的双赢局面。

很快,黑石就大获成功。在1989年与美国钢铁集团的并购重组中,黑石集团很好地演绎了此种友好收购的模式,与美国钢铁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了一家新的公司——运输之星控股公司。黑石集团出资1340万美元,仅占整个交易额的2%,但获得了新公司51%的股权。而美国钢铁集团虽然只拥有49%的股权,但是在预算、融资和发展战略等各方面都和黑石集团有平等的表决权。黑石帮助美国钢铁集团进行公司治理的改革,随着铁路行业的复苏,黑石集团最终获得了相当于投资额25倍的巨额收益。

尊重行业周期

在本世纪之初的几年里,黑石集团抓住了行业周期的机遇,进行了其迄今为止单笔收益最高的投资——塞拉尼斯杠杆收购投资,堪称PE投资界的经典案例。

塞拉尼斯(Celanese AG)是一家从事化学制品贸易的上市公司,位于德国法兰克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涟漪仍未完全散去,新世纪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又给世界经济带来阴霾。2001年,塞拉尼斯公司陷入了严重的困境。黑石集团的年轻合伙人朱钦(Chinh Chu)经过计算,发现塞拉尼斯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他敏锐觉察到世界经济即将复苏,传统行业必将重新赢得投资者的青睐。而且塞拉尼斯过半的业务和利润都来源于美国,公司的股票在德国市场明显被低估,将其换到美国上市会更有利。

黑石集团于是决定对塞拉尼斯公司发起杠杆收购。在经历了两年的艰苦谈判之后,塞拉尼斯公司董事会最终同意将公司以每股32.5欧元的价格卖给黑石集团。之后,黑石集团开始对塞拉尼斯的重组计划,朱钦将塞拉尼斯公司的管理中心转移到美国的达拉斯,调整公司的管理文化,并且对北美地区公司业务进行产业整合,剥离亏损业务,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亚洲地区等。2005年1月,塞拉尼斯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正如朱钦预测的那样,美国投资者给予了塞拉尼斯更高的估值。当黑石卖出其持有塞拉尼斯的最后一部分股份后,黑石集团及其联合投资者的获利总额高达29亿美元,是他们投资成本的5倍,也成为了黑石集团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业务收入。

作为这单经典投资的决策者与执行者,朱钦回忆说:“你必须充分尊重经济和行业周期,无论你是多么精明的投资者,公司的管理团队多么出色,如果你在2007年投资美国或欧洲的化工市场,并且在2010年退出,你肯定会损失惨重。”

开私募IPO先河

在一系列并购投资之后,黑石奠定了其华尔街资本之王的地位。施瓦茨曼甚至颠覆了私募股权基金的传统概念:宣布黑石将要IPO。

这对于本就善于金融创新的华尔街来说,无疑又是一个超级的金融创新原子弹。虽然成为公众公司与传统上的PE概念是有些矛盾的,但是施瓦茨曼还是决定踏出这一步。

施瓦茨曼改进了黑石的公司治理,公布了集团的利润数额:2006年,黑石集团盈利超过22亿美元,人均创造利润295万美元,是高盛人均利润的8倍,而施瓦茨曼一人的收入就高达3.983亿美元!黑石最终以每股30美元的价格进行了IPO,融资76亿美元,总市值高达300亿美元。一个新的华尔街PE国王就此诞生,在一期《财富》杂志的封面故事副标题里写着:“黑石集团的史蒂夫·施瓦茨曼先生想买下你的公司,他有1250亿美元的基金”。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黑石集团不可避免地遭受了重大打击,股价一度跌到每股不足4美元(现在又涨到每股15美元左右)。面临欧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困境,黑石增加了投向表现仍然不俗的新兴市场的资金,踏上了向新兴市场“寻宝”的历程。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私人银行“离职潮”
国内私人银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节利益分配,解决“高层分”与“基层合”的矛盾。


商业银行谋变
面对转型压力,大型银行将综合性、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中小银行则向特色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商业保理“初长成”
作为银行保理的重要补充,商业保理潜力巨大,但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


谁为暴雨买单
大雨过后,保险公司执行适度宽松的理赔政策,放弃了一些自身利益,在社会责任与市场行为之间,险企也在纠结。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