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德国之窗 > 凯驰: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凯驰: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金融世界》2012年04月号 ]

在全球清洁技术市场的佼佼者凯驰(Kärcher)看来,“可持续发展”自公司创建伊始就是企业文化中最根本的组成部分。

Hartmut Jenner/文  

在全球清洁技术市场的佼佼者凯驰(Kärcher)看来,“可持续发展”自公司创建伊始就是企业文化中最根本的组成部分。

Alfred Kärcher(阿尔弗雷德·凯驰)和他的妻子Irene(伊蕾)当年便已认识到,只有将社会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来,才能使公司在经营上不断获得成功。除经济和社会方面以外,环境保护已然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第三支柱。在上世纪70年代,凯驰已经将其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凯驰的核心价值。其最首要的目标是为顾客、员工以及公司实现价值。因此,企业对研究与发展的投资都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高质量的员工教育培训上。对于这个全球清洁技术市场领导者来说,从日常工作出发,为社会文化工作、基础建设或环境保护效力已成为现今生产工作的前提。

对未来的投资

经营的成功和持续的发展使凯驰成为了一个坚实的整体。长期可持续增长是公司政策的重点,它保证了企业的竞争力、财务的独立和决策的自由。上世纪70年代中旬,当人们刚刚开始关注清洁领域的时候,凯驰已作为行业龙头,拥有平均每年增长8%的员工数量,营业额增长甚至达到每年13%。这其中最根本的价值联系,是由收入转化为投资,进而使公司、社会以及环境保护都能从中获益。

以2011年为例,公司对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地点进行了新建和扩建投资。公司打算在总部Winnenden(温嫩登)附近并购的一块72000平方米毗邻现有区域的土地。在BÄhlertal(布勒谷)生产物流部门所在地,7个月之后便会有一座超过1万平方米的崭新的生产车间建成,同时物流中心的利用空间可扩大到2万平方米,存储空间增加到23000个货盘。在Schwaikheim(施外克海姆),公司去年将其子公司Kärcher Futuretech搬到新建成的公司总部。这幢大楼不仅容纳了150位员工的办公,还拥有一个展示厅和培训中心。

凯驰同样致力于投资中国。2011年8月,在常熟,27500平方米的工厂建设正式开工,预计今年年底竣工并投入高压清洁机、花园专用泵以及真空抽气机的生产。

常熟工厂的建成使得公司未来能够更加灵活应对中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工厂所有的施工建设都是本着提高管理、生产和物流的产能和效能,并保障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原则进行。

超过600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凯驰为寻找出创新、环保的解决方案而努力。仅在2011年便有逾百项新技术问世。公司销售的85%产品都仅有5年或更短的产龄。

环保在企业根深蒂固

创新、生产、劳动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深深地扎根于企业的使命当中,在公司任何一个所在地,都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标准。早在1996年,公司通过DIN EN ISO 14001国际标准认证之后,同行业第一个环境保护系统就于Winnenden总部诞生了。从此,所有凯驰在欧洲、巴西以及中国的工厂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运作。

每个部门每年还需通报附有具体措施的年度环境目标。公司总部的两台太阳能发电机便是其中成果之一,它能够每年减少200吨二氧化碳排放。另外,一台地热发电机在冬季供暖夏季供凉。公司每年净化75000立方米地下水作为设备测试的工业用水,从而节约了一部分饮用水。另外,利用通风和生产设备的余热给生产车间供暖以及加热淋浴水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环境——每年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减少1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公司最大的生产基地Oberen BÄhlertal Schwäbisch Hall的木皮供热厂,每年减少了1000吨二氧化碳排放。

凯驰对员工们在工作场所的环境保护也予以大力支持,并报销50%区域公共交通费。公司开展的环保培训主题包括:“避免浪费”和“水或有害物质”。废物处置指南和信息导板帮助大家清洁地分类垃圾以及尽可能减少浪费。Winnenden工厂的学员们每年都要打扫在Buchenbach(布痕巴赫)的部分恢复生态化的区域,这是工业区中难得的生态栖息地。由公司各部门代表所组成的环境和气候保护工作小组定期处理能源效率问题并对生产及管理提出改善建议。

高效的、可持续利用的设备

设备与环境相关的特性正在不断被改善。公司制定了全球第一个高压清洁机的生态平衡指标,并为每一个新产品引入一张环保清单,来监督环保标准是否在发展的同时被牢牢遵守。公司还特别提供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生产的设备,他们每一个都有各自不同的标志:面向普通消费者的“eco!ogic”系列,面向专业级使用者的“eco!efficiency”系列产品。

今年推出的高压清洁机型“eco!ogic”系列产品在总开关处有一个特别设计的可方便选择的“环保档”。这个“环保档”能够根据选择自动匹配用水和清洁任务,从而达到节水20%。另外,该设备的所有用料中不包含PVC和鄰苯二甲酸酯类材料,而使用将近60%环保塑料制造。外包装上也不再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而改用由再生材料和可持续林业生产的木材所制造的纸板。

对于专业清洁设备使用者,在提升清洁性能和简便操作的同时,减少能耗尤为重要。节水减噪、节省洁材、优化产品寿命、回收及维修结构也都是专业使用者们所关心的问题。以高效节能的干式吸尘器T 12/1 eco!efficiency 为例,这台设备所需能源仅为750瓦,比清洁能力相当的同类设备节省40%的能源。它仅为56分贝的噪音使其适合于对噪音敏感区域和工作时间清洁。

对社会、文化的责任

凯驰深感其企业社会责任,并致力于世界范围的社会公益项目——无论是本地或区域性活动,还是自然灾害灾民援助。

公司已与Obersontheim地方的Samariter基金会及其所属的法兰克工厂合作多年。精神疾病患者在那里可以通过整合的日常工作接受治疗。将近100名工人在现代化的工作车间生产、包装种类繁多的卧式镗床零件。

从2011年初起,凯驰成为SOS儿童村的合作伙伴,并以经济和公司自有技术形式支持这个非营利组织。SOS能够获得由凯驰公司员工挑选的充分满足儿童村需求的清洁设备。培训人员会在现场对机器的安装使用做出指导。

自然灾害后,凯驰也积极运用自身技术对受灾地进行援助。2004年东南亚海啸以及2010年海地和智利严重地震后,公司当即派出援助人员携污水处理设备和移动餐饮系统奔赴受灾现场。

支持未来的年轻科学家的成长也是凯驰十分关心的一件事。凯驰通过设立Alfred Kärcher促进基金,促进人工清洁工作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寻找新的护理解决方案以及环境的保洁。这个基金主要支持与公司创始人Alfred Kärcher研究方向一致的优秀课程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以及执教资格论文等。凯驰公司希望借此加强与科学研究人员之间的持久对话,并连接起共享知识、延伸知识的网络。

资助文化领域、尽显业内竞争力

作为广泛文化资助项目之一,凯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便开始了对艺术品和纪念保护建筑的清洁项目,为后人保护文化财富。至今总共在世界各地进行了90多次,其中,就包括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像和纽约自由女神像的一部分。1998年,凯驰利用最新开发的喷射技术在9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罗马圣彼得教堂广场的廊柱清洁工作,并以25000平方米的总面积成为至今最大规模的项目。

2005年夏,公司专家们又与园艺工人以及缆绳技术公司一起清洁了位于美国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上的总统头像群。长时间腐蚀古迹的地衣、苔藓、藻类以及其他有机污染物会在高压清洁机的工作下被清扫干净。

清洁设备不仅能保护艺术,更能创造艺术。如艺术形式的一种——“Anti-Graffiti”,就需要将脏的表面用高压清洁机进行处理,使清洁过和未清洁的部分形成对比,显现出掐丝效果。2007年凯驰就与艺术家Klaus Dauven一起在Hellenthal/Eifel 的Oleftalsperre水库完成了主题为“野性互换”的作品。

一些小规模清洁活动虽不那么起眼,但对凯驰来说,并没有主次之分。他们一视同仁地定期无偿清洁任何有需要的喷泉、雕塑以及被涂鸦的墙面等。因此,公司也参与了去年在中国的“清洁工作日”,参与清洁了55个公开场所及物件,其中,就包括了奥林匹克公园以及许多广场和幼儿园。

这不同寻常的资助模式展示了凯驰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独特而个性化的方式,并超越了单纯的资助——并非仅是资金投入,而是更多地用自己的行动和经验、知识、技术。从项目中汲取的经验,又将日后被用于帮助新产品开发。

过去10年间,公司的健康成长以及同时开展的为数众多的公益项目,表明了凯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指引公司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正因为有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对客户自始至终的重视和员工们的积极努力,才有了今天凯驰世界清洁技术市场领导者和技术先驱的地位,并由此承担起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

作者系凯驰有限两合公司董事会主席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城市开采
回收再利用是保障原材料供给的关键。


原料保障:工业生产国的挑战
德国这样的工业国家,势必依赖多种多样的自然原材料,尤其是初级金属完全需要进口。


汉莎在中国
德国汉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已有80年之久。


值得信任的汉莎技术
汉莎技术是一家领先的、独立于生产企业的服务型企业,专业从事民航维护修理及大修(MRO)和改装。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