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金融家 > 林毅夫的抉择

林毅夫的抉择 [《金融世界》2012年04月号 ]

即使完成世行使命,林毅夫选择回北大教书,像他以往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一样,这一决定并不偶然,四年前便已注定。

本刊记者  汪孜博/文

初春,北大未名湖畔,朗润园开始显出勃勃生机。漫步其中,红墙绿瓦、曲径通幽、别有洞天。沿着古典中式长廊深入进去,亭台楼阁、春意盎然、可居可游,每一处都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是“全世界最漂亮的经济学研究机构之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所在,也是林毅夫理想主义观念的体现。四年前,他告别这里,就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四年后,他即将结束任期,选择回归。

熟悉林毅夫的人,一定会对他的办公室印象深刻:长方形屋子,不大不小,简单朴实。靠近窗户一端,是办公桌,硕大、干净,物放有序。窗台上,摆放着各种奖杯、相框。沿着侧墙,则是一整排书柜,填满书籍,柜阶上、地上,也是一摞摞资料,足有一米高。屋子另一端,却显得与众不同,一个朗润园沙盘模型立在当中,用玻璃框镶嵌起来,十分精致。

回归北大,林毅夫的工作不会比世行轻松。一位学者评价说,林毅夫非常善于从对真实世界的观察中进行理论创新。对林毅夫而言,最大挑战或许在于,帮助政府为经济改革设计一条切合实际的政策路径。

在经济学界,林毅夫极富传奇色彩,几次抉择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

1952年,林毅夫出生于台湾宜兰,父亲最初给他取名林正义,寄望他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林毅夫从小喜爱历史,常听父亲讲三国,说岳传。由于家境清苦,环境嘈杂,他总是晚饭后马上睡觉,深夜再起来读书,直到天明,并最终考入台湾大学,主修农工专业。

一年后,林毅夫主动退学,转读陆军军官学校,引发当时热议,蒋经国也亲自接见他。1978年,林毅夫拿到MBA学位,并被派往金门马山岗哨,担任连长。在外人眼中,他前途无量。

然而,经过长期思索,抱定回归祖国是历史必然,27岁的林毅夫做出了一个惊人抉择。

1979年5月16日,傍晚,暮色沉沉,上尉林正义悄悄来到海边,脱去外衣,泅渡两千多米的台湾海峡,抵达厦门,并就此更名林毅夫。

此刻,家人并不知晓,第二个孩子尚在妻子腹中。后来有人问他是不是个狠心的人?林毅夫笑言,“从世俗角度看,或许是。”也有人问他当时是否害怕,林毅夫则表示,“我从来没把自己当外人,别人就不会把我当外人。”

在北京西直门一家招待所,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董文俊初识林毅夫,两人聊得很投缘。“第一印象,觉得这个小伙子是正派人,一米八个头儿,长得挺憨厚,说话很有礼貌。”董文俊回忆道。

最终,林毅夫进入北大读书,主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林毅夫当初学习时很勤奋。”董文俊如是评价道,“感觉他心中有一种抱负。”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到北大讲学,林毅夫被学校选派为随行翻译,给舒尔茨留下深刻印象。

1982年,在舒尔茨推荐下,林毅夫获得全额奖学金,飞赴美国留学,师从舒尔茨。在芝加哥大学,林毅夫几乎四年未出校门,提前获得博士学位,舒尔茨称赞其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随后,林毅夫又辗转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当时,几所美国知名高校、世界银行等,都抛来橄榄枝,而林毅夫却再次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抉择:回国。

1987年,林毅夫带着30多箱英文资料,携妻儿一同回到北京。

当时,林毅夫女儿在一篇作文中,讲到回国前,同一个墨西哥小女孩的对话,透露出一些原由:爸爸要带我回国,但我听说大陆很穷,有点犹豫,但布兰德却说,至少你还有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可以回去。

回国后,林毅夫再次面临抉择:当官,还是做学者。林毅夫坚持理想,选择后者,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潜心中国农村问题研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峰评价道:他并没有担心弄脏名校毕业的“白手套”,他把“白手套”留在了芝加哥。

1994年,林毅夫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此后十余年间,他一直在此教书。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评价说,林毅夫是一个拥有梦想并努力去实现梦想的人。

朗润园被称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华山论剑”地,学术氛围宽松。一大批优秀经济学家,如易纲、周其仁、胡大源等,虽观点不同,但各领风骚。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表示,“林毅夫颇有点儿当年蔡元培的气魄,能把不同背景、不同观点、不同脾气,甚至不同年龄的人笼络在一起。”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逐渐成为高级智库,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林毅夫也表现出学者特有的商业气质。当年的朗润园,破破烂烂,林毅夫亲自扒上墙头,独具慧眼,相中这块宝地。此后,他又到处游说,筹集资金,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甚至连他的哥哥,也成为私人捐助者之一。

“林毅夫从来不管我,而是想办法给我去找钱、接项目、拉赞助。”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平新乔表示,林毅夫有一种长者之风,让大家觉得很舒服,都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

然而,在个人经济上,林毅夫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当年回国时,因为不能分到房,他无奈放弃北大任教。每次出国前,他总是抓紧时间,花10元钱理发,并在课堂上和学生开玩笑:国外剃个头要10美金,太贵了。林毅夫不善于理财,而是更多复制上一辈经验,“赚了钱就买房子,老了以后租给别人。”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如此评价林毅夫:“他是理性人的最好注解,但从来没有人说他自私。”

课堂外,林毅夫并不善于同学生打成一片。他总是匆匆来到教室,没有什么客套跟开场白,直接进入主题。午餐时,他也经常一个人闷头吃饭,很少与左右交流,只是偶尔抬头,看一眼挂在墙上的电视。

学生们说,林老师平时比较严肃,很难找到与他聊家常的氛围。林毅夫则笑言,“我和学生通常只谈两方面事情,做人和做学问。”平新乔评价道,“他这个人很正,有点憨,甚至有些木然,但从不斤斤计较。”

林毅夫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同事们形容他有“三快”:走路快、开车快,甚至连喝功夫茶都很快,因为他总是感觉缺少时间。如果在北大校园里遇见林毅夫,他通常无暇顾及学生问候,或者三言两语,简单寒暄便匆匆而过,似乎头脑中总是在思考问题。

林毅夫的助理表示,林老师通常一天当两天过,很多时候,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赶上有课,往往来不及吃早饭。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当年在美国读书时,便与林毅夫熟识,她表示,“林毅夫总是充满激情和活力,并且非常理想化。”

二十几年学术生涯,几乎没有休息日,每天工作到凌晨,林毅夫的专注为自己赢得了世界瞩目。2007年11月,他登上国际经济学界最高讲坛——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成为其创办62年来首位中国主讲人。2008年2月,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任命林毅夫为世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在送行晚宴上,看着学生们为他精心准备的相册,林毅夫眼含泪水,讲出心中的一个“小秘密”:不管走到什么地方,我的心,都在朗润园,最终也一定回到这里。在中国经济学界,林毅夫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当年父母亡故,他未能回台,跪倒在地,掩面痛哭。曾经有一次,记者问他是否想要清明回乡祭祖,林毅夫声音哽咽,以手拭泪。

世行四年任期里,林毅夫把中国经验带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世行的思维。他期待回国后,将积累的国际智慧融入中国。

佐利克评价林毅夫,“学术能力值得尊敬,富于合作精神,领导才能卓越。”同事梅丽尔则认为,“他总是给人以鼓励和帮助,能与他共事,感到很荣幸。”谈及世行生活,林毅夫感叹十分忙碌,平时最大的休闲,便是“周末与夫人在华盛顿周边看看山水,放松神经”。

生活中,林毅夫喜爱历史,他的经济学课程总是大量引用古诗词,从罗马帝国衰亡史,到俄罗斯休克疗法,无所不包。《老子》是林毅夫的床头必备书,他也时常与同事讨论禅学,体味其中为人做事的方法。

林毅夫为人谦和,与人谈话,总是面带笑容,十分专注。他通常西服革履,习惯配冷色调领带,喜庆场合下,偶尔换成红色。轻松氛围下,他曾与妻子合唱小调,一起跳舞。平日里,两人也会共同卖菜做饭,洗衣服,给孙子换尿布。

对林毅夫来说,每一次人生抉择似乎并不艰难,正如他自己所言,“无非是处理‘大我’同‘小我’之间的关系,把‘大我’作为追求目标,把‘小我’降低一点,这种人生最充实。”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蝶变”潘功胜
两次大行IPO经历,使潘功胜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少壮派”银行家,较高的理论素养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再培育进行时
李培育兼具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业内对其带领下的中再集团充满期待。


朱立南低调人生
升任联想控股总裁,朱立南一如既往地低调,或许,今后他会有所改变。


“老辣”姜建清
在工商银行工作了30年,姜建清在改革的争议中带领工行破冰前行。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