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调查 > 养老金入市迷雾

养老金入市迷雾 [《金融世界》2012年03月号 ]

入市有风险,不入市又有贬值的顾虑,按照比例入市或许可行。

本刊记者  梁敉静/文

2012年伊始,有关养老金入市的传闻沸沸扬扬,此事不仅在资本市场引起广泛讨论,由于其关系基本民生保障,也迅速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

关于养老金是否入市的争议更是甚嚣尘上,各方观点针锋相对,争持不下。

入市悬疑

2011年12月中旬,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财经2012年会闭幕式上提出,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可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

根据证监会网站公开的演讲录音,郭树清当时是说:“在过去10年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9.17%,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如果其他基金也能学习社保基金的例子,对国家、对这些机构、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莫大的好处。”

“还有就是地方社保基金,到今年年底积累的余额大概有2万亿左右,现在分散在各省,没有统一管理起来。需要考虑如何用于像全国社保基金这样的一个投资途径,如何组织起来,设立或者委托一个专门投资机构来做。”他说。

2011年,A股市场连创新低,当时郭树清的这一表态被许多投资者看做是“意图明显的政策信号”。

几天后,对于郭树清上述表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给予积极回应。据该理事会官网上登出的信息,戴相龙当时说:“‘十二五’规划已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为了落实这项措施,有关部门酝酿将省市区管理的一部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集中起来,按一定比例投资到各类金融资产。这是一项正确的措施,我们表示支持。”

“这些基金将有一部分投资于股票,投资比例我认为应该低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高于商业养老基金。”他说,“股市有波动,投资股票有风险,但股票又是最具有流动性的金融投资产品。只要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责任投资的方针,股票投资也能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

证监会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这些“互动”,被业内人士敏锐地捕捉到后,有关养老金将要入市的传闻不胫而走,市场对于这一传闻的各种猜测也随之而来。

正当市场纷纷预测,养老金入市不久后将成为现实之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的表态,无异于为正在预热的A股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当时许多媒体报道称,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2012年1月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养老金暂无入市计划。更有人据此认为,由于各部门分歧较大,因而养老金入市计划或搁浅。

然而,本刊记者在查看人社部官网发布的信息时发现,这一说法有失偏颇。

人社部发言人当时关于此事的言论,是直接针对关于南方某省将养老金委托给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这一问题而进行的回答。

他首先强调,中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有严格的程序,进行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为的是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按照现行规定,养老基金只能存银行或买国债。

其次,对于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他说,人社部已经先期开展了研究和论证,正在研究养老保险积累基金的投资运营办法。

而对于已经进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的试点省份,该发言人称,部分做实积累的基金,经国务院批准,其部分个人账户的积累资金由地方政府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该发言人最后表示,下一步,将考虑开辟一些新的投资运营渠道,研究后在办法中加以明确,但办法的总原则是要确保基金的安全。同时,要考虑能否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获得更好的收益。

据此来看,人社部并未直接否认养老金入市一说。

目前各部门的情况是,证监会正在积极推动养老金入市,郭树清本人不止一次公开为此“喊话”,全国社保基金方面也明确表达了支持态度,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符金陵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稳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投资运营工作,按照国务院有关精神,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养老金入市计划似乎已箭在弦上,只差“临门一脚”,然而,就在此时,坊间突然传出,由于舆论原因,这一计划又暂搁置,决策层对此仍未敲定。

针锋相对

所谓“舆论原因”,许多人猜测是由于对于养老金入市一事,各方观点鲜明,争持不下。

近期郭树清关于蓝筹股的言论,被市场分析为是唱多蓝筹股之举,并被猜测是在为养老金入市铺路。有人还将郭树清多次为养老金入市喊话和戴相龙的积极回应,与此前发生的一件趣事联系起来。

2011年底,在某论坛上,郭树清履新后首次公开亮相,不料走上台阶时脚步一空,竟然被绊倒,而在其身边的戴相龙立即将他扶起,可谓虚惊一场。

这件小意外随后被网民调侃为:股市还有一跌,幸得社保基金会出手相助。更有人称之为:假摔,为了让“老首长”抄底。

当然,这都是笑谈。

证监会对于养老金入市的积极推动,被许多业内人士猜测是为“救市”而为。

对于这种说法,官方随即否认,称这是误读。

“有一种误解,以为社保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主要有利于股市,甚至是为了‘救市’,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实际上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离开股票和债券市场,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很难实现,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共同经验。欧洲、美国、日本是这样,南美、澳洲的不少国家也是这样。”郭树清2012年2月15日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如是说。

公众和媒体更多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养老金是否应该入市上。

你赞成养老金入市吗?

本刊记者就此问题在北京西客站附近随机询问了10名受访者,其中4名赞成,4名反对,2名认为与自己并无关系。

你会把自己的养老保险投入股市吗?

对于这一问题,上述受访者多数回答不会,只有2名认为可以考虑。

自养老金入市这一话题被热烈讨论以来,业内分为观点相悖、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方面,是一些人对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养老金入市后将“血本无归”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另一些人对在目前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养老金贬值规模日益扩大的顾虑。

“中国证券市场丑闻频频,最大的丑闻来自于大熊市中的财富集聚效应。以人们的养老金与住房保障金投入这样的市场,无异羊入虎口。”在戴相龙作出前述表示两天后,财经评论员叶檀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立场。

“不知道把国民养命钱投入的底气从何而来?笔者曾问身边的朋友,在A股大幅下挫时,把养老金与公积金投入股市是否会增加投资信心?得到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答曰:我会马上毫不犹豫地退出股市。如果养老金与公积金享受的是普通投资者待遇,亏多赢少,相当于把国民的最后一点财富输送给富人;如果享受特殊待遇,相当于市场又多了一个可以看别人底牌的老千,普通投资者哪有活路?”叶檀撰文指出。

随后,叶檀在其官方微博中回答网民提问时,对养老金入市一事表示:“谈不上赞不赞成。这事要有前提:缴纳者有选择自主权;股市制度清毒大致完成;养老金入市制度获得缴纳者认可。”

对此事持支持态度的另一方,则据理力争。

“要入市,一定要入市。”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系主任王绪瑾说,“第一个,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国外的很多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个,有利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这是一个互助的概念。”

“(入市遭遇风险)概率很小,总的来说,不入市风险更大。”王绪瑾说,“比如说在通货膨胀背景下贬值的问题。”

贬值之忧

根据人社部数据,2010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5365亿元。

人社部发言人2012年1月底称,到2011年底,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总额2.87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2万亿元。

然而,该发言人也承认,养老保险基金数额大,但养老保险的支付压力也是最大的。“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全面推行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以我们的养老保险支付的压力很大。”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公开表示,现在作为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近万亿,分散在各地的社会保险基金达2万多亿元,除全国社保基金外,各地的社会保险基金每年贬值数百亿元,随着这种基金结余额的日益扩大,贬值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如果没有长远的战略投资并确保其保值增值,或者遭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或国内经济危机,养老金制度确实面临着可能崩溃的制度风险。

2011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无疑为赞成养老金入市的一方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面的支持。

该报告指出,一方面是近半数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另一方面是基金结余收益率大大低于通货膨胀率,中国养老金制度正面临严峻挑战。

“基金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各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当期结余数额和累计结余数额差距很大,有些省份结余数额很多,有一些省份很少,甚至有一些省份企业部门基本养老保险收的还不够用。”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孙永勇在介绍这一报告内容时称。

作为该报告的主编,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2012年1月撰文指出,随着覆盖面的逐渐扩大、新的养老保险种类的不断增加、财政补贴的逐年提高,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迅速膨胀。

他认为,面对几年翻一番的社会保险基金规模的惊人膨胀,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较为落后。根据十几年前的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只能是存银行和买国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90%以上的资产状态是银行存款,持有国债不到10%,这远不适应新兴市场国家转型中社保制度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保覆盖面日益扩大,并由此带来基金规模迅速膨胀的投资需要。十几年来,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获得的利率平均每年不到2%,而2001〜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14%。几万亿“五险”基金每年都被通胀“吃掉”一块。

按比例入市

有一些学者认为,许多发达国家不乏养老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成熟经验,这些国家早已进行了养老金入市的尝试,中国在这一方面已经落后,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早日入市。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是有利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都应该鼓励。从这个角度看,投资股市也是战胜通货膨胀的一个选择,但我们现在的股票市场对于投资者的保护非常不够。“中国的股市与欧美国家的股市不可同日而语,不是一个层次的资本市场。”

“现在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因为资本市场本身有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他说,“其实还有其他的渠道可以去投资,去保值增值,没必要这个时候一定要进入股票市场。”

据郑伟介绍,中国目前采用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他认为,在基本养老金这部分,安全性是主要的一个指导方向,要以控制风险为重。而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都可以放开。“欧美国家养老金入市,很多时候讲的是企业年金,但是基本的养老金方面,很多国家都是持保守态度,包括美国,在基本养老金这一部分,主要的投资方向也是国债。”

不过,他同时表示,基本养老金虽然说安全稳健是第一,但如果长期的投资收益低于通货膨胀率,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安全,等于贬值了,缩水了,保障的能力下降了,“所以关键就是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间怎么去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入市投资是大势所趋,同时需要看到,能否通过养老基金入市,实现公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培育受托人、资本市场和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需要强化国家顶层设计、法治建设、机构战略和居民教育四个条件。在缺乏必要条件时急于迫使养老基金托市,是不可取的。”

“严重的人口结构和老年赡养负担,中国必须学会通过市场投资获得养老金增值收益。若只靠公共部门带头吃纳税人和财政收入,以此来解决养老金问题,是没有出路的。”她说,“过去养老基金存在财政专户里,只要基层政府不敢挪用,政府会承认本金和低廉的记账利息,居民承受的是‘贬值’风险;如果养老基金盲目托市,则可能血本无归,且找不到责任人,人们将承受‘丢本’的风险。权衡利弊,只能谨慎前进,没有退路。”

杨燕绥认为,由于目前资本市场不成熟,风险较大。因此,她建议养老金以“三分法”进行投资,即养老基金三分之一用于保守投资,包括大额储蓄和理财产品;三分之一投入社会基金(如英国环境与社会发展基金),即将优质国家项目向养老基金分配的渠道;三分之一投资股票市场,在长期投资中获得创新企业的利润和追求较高收益。由此保障养老金相对稳定和安全的收益。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受访学者认为,在目前的背景和条件下,养老金按照比例入市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这是一个可取的思路。”郑伟说,“比如说,保险资金的入市,从1995年到现在,也是一步步慢慢进入。保险资金的特点,也是在发生事故后要救灾、赔付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雪中送炭的救济资金。保险资金开始也是不允许进入股市的,4年之后这个渠道才打开,比例也逐渐增加。针对不同的产品,传统型的比例低一些,其他投资型比例高一些。”

“当然是要按比例入市。”王绪瑾说,“养老金入市要控制一定的比例。另外,养老金购买某同一只股票也应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这样有利于控制风险。”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私人银行“离职潮”
国内私人银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节利益分配,解决“高层分”与“基层合”的矛盾。


商业银行谋变
面对转型压力,大型银行将综合性、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中小银行则向特色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商业保理“初长成”
作为银行保理的重要补充,商业保理潜力巨大,但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


谁为暴雨买单
大雨过后,保险公司执行适度宽松的理赔政策,放弃了一些自身利益,在社会责任与市场行为之间,险企也在纠结。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