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公司 > 马云意欲何为

马云意欲何为 [《金融世界》2012年03月号 ]

阿里巴巴私有化有助于扫清业务重组障碍。

本刊记者  高少华/文

2011年2月21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向旗下上市子公司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下称“阿里巴巴”)提出私有化要约。

要约人(阿里巴巴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共同持有阿里巴巴73.45%的股份。同时,要约建议向少数股东支付每股13.5港元现金的注销价,较最近6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60.4%,比最近1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55.3%。如私有化成功,预计将耗资190亿港元。

阿里巴巴集团创办人马云表示:“将阿里巴巴私有化,可让我们免于承受拥有上市子公司所需面临的压力,能够制定对客户最有利的长远规划。私有化要约也可为股东提供一次具有吸引力的套现机会,而不必无限期等候公司完成转型。”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认为,阿里巴巴私有化的一个大背景就是股价长期低迷,市值一直低于投资人的预期。现在用一个比较低的价格把公司买回来,而将来再谋求上市的路径还是非常便捷,依然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叱咤风云。

清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亚男向记者表示,“此次私有化,有可能是马云掌握阿里巴巴主动权的有效手段,也是有利时机。同时,私有化也有助于扫清业务重组障碍。”

阿里巴巴首次公开发行时募集资金近17亿美元,创下当时中国互联网企业融资之最,但上市以来,其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并不如意。

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阿里巴巴主营业务面临增速放缓、业绩下滑的考验。阿里巴巴2月21日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公司2011年第四季度营收9.46亿元,同比增长7.5%,第四季度净利润3.87亿元,同比下滑5.8%。

马云表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严峻,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面临原材料、汇率、劳动力成本等巨大压力下,B2B的业务模式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需要加快转型和升级。但之前受限于上市公司的架构,升级的决心不够大,动作也不够彻底。

从业务模式来看,阿里巴巴早年着重于吸引制造商、贸易公司及批发商通过其网上交易市场销售产品,从而迅速提升付费会员数,实现最大的收入增长。但从2011年开始,公司实施了重大调整,将业务重点从增加会员数向提升买家在交易平台的用户体验转移,这会令付费会员数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缓。

马云表示,2012年将是阿里巴巴集团实施“修生养性”战略的第一年,将全力修建开放透明、公正稳健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此次业务升级涉及面广,系统复杂,规模巨大,对阿里B2B未来几年的收益肯定会产生较大影响。

“预计阿里巴巴集团将会有后续的资本运作,旗下部分资产将会启动上市,但这或将是在完成对雅虎的股份回购以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冯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5年,雅虎将中国业务交给阿里巴巴集团,同时斥资10亿美元购买了阿里巴巴集团40%的股权。这部分股权最近估值为130亿美元左右,也是当前雅虎手中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目前,雅虎持有阿里巴巴集团39%的股权,软银持有29.3%的股权,马云和阿里巴巴管理层持有31.7%的股权。近年来,马云一直在筹划回购雅虎所持股份,而雅虎由于自身业务调整需要,也有出售亚洲地区资产的意愿。但目前双方尚未宣布达成相关协议。

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认为,阿里巴巴B2B业务私有化堪称马云高招,以发行价完成B2B私有化,相当于五年使用十几亿美元无息贷款。随后解决雅虎问题再也不需发布公告。清掉雅虎再上市,阿里可以再融天文数字。

而在张亚男看来,“阿里巴巴集团将旗下B2B、网上零售、支付等业务体系重新构架,未来重新上市可能会有比较好的市场表现,不过也并非意味着阿里系的所有业务都将整合上市。”

针对私有化B2B业务与回购雅虎所持股份、集团整体上市的猜测,阿里巴巴集团在联合公告中表示,集团目前正在与雅虎进行沟通,协商如何重组雅虎对阿里资产的持有。私有化并不是雅虎与阿里巴巴集团可能达成交易的先决条件,阿里巴巴与雅虎的交易也不是私有化的先决条件。

阿里巴巴CFO武卫也表示,“阿里巴巴集团还没有IPO的计划,如果要上市的话也是几年后的事情。阿里巴巴集团本就把阿里巴巴B2B公司的业绩合并入报表,因此,阿里巴巴集团上市并不需要以B2B公司私有化为前提。”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中行的“下一步”
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收缩后,中行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中国太平:“海归”返乡
中国太平释放出业务重心回归内地的信号。


泰康怎么了
这几年泰康发展较快,急于做大保费规模,但疏于内部管理和业务结构调整。


自保公司来了
受限于国内企业的规模和财力,国内自保公司队伍扩大尚需时日。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