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市场 > 信用“换”金

信用“换”金 [《金融世界》2011年11月号 ]

  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症结。一些地方依托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结合当地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创出各种融资新模式,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物的难题,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效果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如果没有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每个银行都不了解中小企业在其他行有没有贷款。而有这个系统以后,就可以综合了解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杜金富解释说。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好办法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始于2006年。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的配合下,依托企业征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后,很多地方结合当地企业发展特点和金融环境,开发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
  2010年5月,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人民银行选取了江苏。湖南的部分地区或工业园区作为试验区,开始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试点。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衰就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张子红表示。
  张子红介绍说,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为,通过收集与共享中小企业信息,增强中小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判断中小企业风险并批量化管理中小企业贷款,主动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我们调研发现,信息的丰富和详尽是各地信用信息体系的最大共同点。无论是常州、无锡这样覆盖地市层面的信用体系,还是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的以产业园区为切入口的信用体系,企业信息不仅包含企业基本信息、信贷信息等,财务报表、纳税、环保、行政处罚、知识产权、水电等经营信息也一应俱全。
  人民银行常州中心支行副行长赵晓春表示,“最首要和关键的作用还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他解释说,由于高效整合了中小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信贷信息、财务报表、纳税、环保、行政处罚、水电等20类信息,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准确评估中小企业价值。
  “信用体系的运用使得银企合作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幅减少”,农业银行宁乡县支行行长王建表示,目前,查询当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已经成为银行贷前审批和贷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有了信用体系,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大幅减少,银企合作的‘雾里看花’ 问题得以解决”,江苏银行无锡分行行长杨凯表示,信用体系还起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实现了银行、政府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秘书许春培表示,得益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银行有效缩短了审批流程,大大简化了中小企业贷款调查手续,在企业的历史交易、信用记录等情况的调查上节省了大量的调查时间。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得到更好的控制。
  “信息体系对政府全面了解当地中小企业行业构成和发展状况等具有重要帮助,能够为制定、实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信贷政策窗口指导、 为日常监测和调研提供数据支撑。”赵晓春表示,同时,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将为当地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对企业而言,“信用体系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小企业信誉,提高我们融资的机会,信用记录好、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无疑将会受益。”常州春晖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远大认为。
  调研发现,各个地方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一般都设计有信息刷选功能,提高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如人行无锡中心支行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利用系统中小企业信息刷选功能,建立优质科技中小企业名录库,批量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客户名录,提高银企对接效率。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19万多户,已有31万户补充完善信息的中小企业取得银行授信意向,其中18.8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累计获得贷款总额69629亿元。
  
以信用体系为……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阳光私募的“松箍咒”
信托产品开立证券账户重启,阳光私募将不再“受制于人”。


中概股“激流勇退”
“空袭”不断,股价低估,大批中概股通过私有化“逃离”美国资本市场。


大病保险的喜与忧
大病医保“商办”将加速医改进程,保险公司应与医院形成双方制衡,以实现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


保险监督员
监督员仅负责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更需监管机构及时跟进,促进问题解决。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