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市场 > 非遗金融化

非遗金融化 [《金融世界》2011年11月号 ]

  日前,湖南、青海、四川、浙江等地文化主管部门,先后与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湖南湘绣、青海唐卡、四川羌绣、浙江东阳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走向市场。
  一方是艺术品份额化的金融创新;一方是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金融与文化的结合中,市场化手段能否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非遗精品的份额化交易,能否成为我国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金手指”?
  
保护亟待资本支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样,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一些非遗艺术品的市场需求量很低,消费者很难识别其艺术价值,也就低估了其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国内许多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也缺少向社会公众推广艺术精品的机会,市场影响力不足。这些因素导致非遗作品的市场价格难以体现其艺术价值,也难以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与传承。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振平告诉记者,以湘绣为例,对手工技艺的要求比较高,但取得经济效益和市场回报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旦创作中的资金不足,就难以吸引年轻人从事这一行业,艺术传承就会青黄不接。
  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亟待资金支持,但在以往,此类出资行为多由政府完成。来自青海省政府网的消息,2006~2010年的5年间,青海累计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5000余万元,对土族盘绣等40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为促进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业内专家建议,应探索更多的路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艺术品交易所重点课题组首席专家雷原说:“文交所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电子交易平台相结合,通过引入非遗精品的上市交易,让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扶植非遗传承人,有助于推动中国艺术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复兴。”
  
登陆文交所的……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阳光私募的“松箍咒”
信托产品开立证券账户重启,阳光私募将不再“受制于人”。


中概股“激流勇退”
“空袭”不断,股价低估,大批中概股通过私有化“逃离”美国资本市场。


大病保险的喜与忧
大病医保“商办”将加速医改进程,保险公司应与医院形成双方制衡,以实现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


保险监督员
监督员仅负责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更需监管机构及时跟进,促进问题解决。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