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动态 > 【月度焦点】新华08网民关注热点(2011/09)

【月度焦点】新华08网民关注热点(2011/09) [《金融世界》2011年10月号 ]

金融危机三周年:要凯恩斯更要乔布斯
    危机面前,凯恩斯能拯救世界吗?什么才是决定未来经济走向最本质的因素? 
    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经济周期和技术革命的视角观察,更有助于把脉现在,预测未来。 
    一个世纪以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经济危机包括1929年的大萧条、三次石油危机、1987年华尔街“黑色星期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楼市泡沫破灭、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探索历次危机的根源,除了石油危机属供给面的冲击外,其他五次危机都与需求旺盛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有关。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石。在实业层面,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周期兴起,相应的资产价格不断自我膨胀,直至最终破灭;这又反过来通过融资途径影响实体经济,终结该轮周期。 
    在凯恩斯的引导下,政府的应对之道往往是直接干预经济,通过刺激需求扩张,恢复信心,保证“击鼓传花”游戏继续下去。然而,或许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若实体经济无法恢复内生动力,纵使下“猛药”,也不一定能产生“疗效”,反而,还可能带来副作用。 
    那么,激发经济内生动力的源泉是什么?是创新和技术革命。 
    因此,走出本轮金融危机困境,仅靠凯恩斯主义或许只能解燃眉之急,长期看,还是要依靠乔布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力量。危机过后,世界需要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经济分析师  郭洪海)
新华分析师
http://www.xinhua08.com/opinion/

全球经济的新危险“危”在何处?
    新危险的突出表现便是欧美多国政府的财政信誉危机。欧美债务问题在这个夏天“共舞”,使得本该相对平静的暑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投资者信心又一次受到重创。
    究其原因,这实际上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欧美发达国家动用巨额资金救助岌岌可危的银行业并出台超常规的财政刺激措施以推动经济复苏,从而把风险从私人部门转移到了公共部门,导致政府债台高筑,最终信誉受损。
    深入观察,新危险更在于,与金融危机时相比,当前各国间的政策协调难度有增无减。欧美受制于债务困境,无力再动用财政扩张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于是越发依赖货币政策,导致负面的溢出效应。特别是美国,一再祭出量化宽松这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结果美国经济未见明显好转,大量热钱却涌向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新兴经济体,令新兴经济体承受着美联储开闸放水所引发的严峻通胀压力。(本刊记者  尚军)
海外采集点
http://www.xinhua08.com/news/cjd/

9•11十年:华尔街回眸惨痛迎变革
    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纽约恐怖袭击已经十年,双子大厦轰然倒塌,近3000人无辜罹难,而以金融闻名全球的华尔街也因此发生剧变。
    10年后,纽约金融业的规模缩小了,金融机构的分布也更加广泛。纽约州数据显示,纽约市证券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从超过19万人下降到16.8万人。世贸双塔的倒塌加快了大公司撤出曼哈顿下城的步伐。
财趣生活
http://www.xinhua08.com/life/

转融通来了:A股迎来真正“做空时代”

新华08视频 http://www.xinhua08.com/video/

相信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
    樊纲(经济学博士、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政府的紧缩措施能够确保国内经济实现软着陆,而且紧缩货币政策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欧债危机的影响或比雷曼倒闭更严重
    乔治•索罗斯(金融大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造成的影响要比2008年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后出现的经济滑坡更严重。目前欧洲缺少一个机构来应对这样一场波及范围较广的银行业危机。

五大因素左右一国主权评级
    大卫•比尔斯(标普董事总经理、全球主权政府和国际公共产业评级主管):政治、经济、外部因素、财政状况和货币政策是标普评估一国主权评级的主要参考因素,下调美国评级是由于美国政治气候和财政可持续性发生变化。
意见领袖
http://www.xinhua08.com/opinion/yjlx/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2012年10月号-中国人民银行


2012年10月号-银行业


2012年10月号-资本市场


2012年10月号-保险业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