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号出刊
 
[新华08网] [金融世界论坛]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杂志征订]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10-88051563
 
文章
日期
  首页 | 特别策划 | 调查 | 领导者 | 国际观察 | 前瞻 | 兼听阁 | 金融人生 | 产业 | 公司 | 市场 | 其他
  首页 金融世界 金融人生 - FINANCIAL LIF
 
成渝:经济增长第四极

 2011-06-27 15:50  
作者: 张桂林   责编: 初林     月号: 2011年06月号 来源: 金融世界



  在经济较不发达的西南地区,公路只能在崇山峻岭间穿行,交通、人才、信息都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然而,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以来,铁路、公路、航空多元化的交通方式,改变了曾经的“蜀道难”。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下称“《规划》”)的批复,必将赋予这一地区新的发展动力。一批重大的项目和开放政策落地,为现代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打造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双核经济带”,促进成渝优势互补、发展互融,成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但成渝经济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滞后,以及区域资源配置、产业布局欠合理等问题,仍有待破解。

 

巨资注入产业发展

  成渝经济区面积20.6万平方公里,包括重庆31个区县及四川15个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

  依据规划,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介绍,成渝经济区涵盖重庆的面积为6.26万平方公里,占重庆2/3的面积,其经济总量占重庆的95%。对重庆来说,该规划是国务院批准设立“两江”新区后,中央对重庆改革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对重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城乡统筹示范区、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带来重要机遇。

  在此次规划中,涉及重庆的重大项目83个,重点产业36个,带给重庆总投资5000亿元左右。这些重点产业有风电、轨道交通、数字机床、特高压变电设备、长安汽车、富士康芯片、直升机部件等。国家针对重庆确定了40个重要定位,其中22个产业定位,包括农业基地12个,4个现代服务业基地,5个特色定位。

  此外,规划还带给重庆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如赋予重庆发展内陆开放高地先行先试的政策、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支持6个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成人口百万以上城市、中心镇建设示范工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完善转移风险机制、总结重庆城乡配套改革的经验并推广等,这些都将为重庆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打造成都、重庆双核经济带

  长期以来成渝经济区内中小城镇分布稠密,城市人口集中度高,是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但在成渝两个大城市之间,众多二级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成渝,川渝两地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多年来向重庆和成都高度集中,导致川东与渝西走廊之间出现“经济塌陷带”。

  为此,在区域发展规划中,成渝经济区将实施“双核五带”布局。以重庆发展核心,包括重庆主城九区,打造国际大都市。

  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匹配的《成渝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则将成渝城镇群定位为中国发展战略的“第四极”——西部经济高地。核心区规划综合承载力为1.2~1.4亿人,承担西部人口集聚中心的功能,规划空间结构为“两圈、多极、三轴、一带、五区”,发展策略为“强化两圈、培育多极、提升三轴、完善一带、协调五区”。同时提出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明确了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区域水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此外还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策略及建立跨区域层面协调机制等。

  全面提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突破口。据了解,《成渝经济区城际轨道架通网规划》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根据规划,在经济区内,50万人口的城市都将有高铁通达。区内铁路为“一主两轴四骨架”,拟建成12条城际客运专线,串联起区内的中小城市。

  此外,成渝地区将进一步加强成都经济圈与重庆都市圈之间的优势互补。目前,成渝经济区范围内聚集了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石化、新能源等传统和新兴产业,已经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雏形。国务院常务会议为成渝经济区定下的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因此,在日后的区域经济建设道路上,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将成为川渝紧抓发展机遇的关键。

  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中心主任李勇表示,重庆的制造业发达,但电力却是一条“短腿”。而作为能源大省的四川却拥有很好的水电基础。重庆能在电力及输电设备制造业方面与四川进行广泛合作。在产业布局上,重庆可以为四川的重大装备、能源、深加工和钒钛方面优势产业做配套服务,四川靠近重庆的城市也可以为重庆的优势产业,如汽摩产业等做一些配套产业链。同时,在IT制造业和汽车工业上,成渝双方都下了大力气,可在这些领域加强互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

 

一体化协作平台有待完善

  区域规划获批为成渝经济区加快打造西部增长极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成渝经济一体化目前仍存在不少亟待扫清的障碍:

  成渝经济区产业同质化问题依然严重,产业融合度低、互补性差的局面没有大的改观。成渝地区资源禀赋趋同,产业发展也大致处于同一层次上,一定程度的产业重复不可避免。但行政区域内经济过度竞争,会引起产业的畸形恶性膨胀。数据模型分析显示,多年来,成渝两地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呈U形状变化,2000年后,相似系数回升明显,目前已超过0.8(相似系数通常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大相似度越大)。这同成渝两地都提出建设“三中心”(科技、商贸、金融)和“两枢纽”(交通、通信)的战略目标,以及本位主义所驱动的争项目、争投资行为分不开。长期以来,成渝经济区内跨省支柱产业合作十分欠缺。

  成渝经济区内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仍显缓慢,一些重要的要素平台未实现有效共享,一些重要的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举措,走不出本行政区域,无法有效对接。例如,近年来,成渝经济区相继建成一批市场要素交易平台,如重庆设有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交易所、畜牧产品远期交易所、药品交易所等,成都也拥有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大宗商品交易所、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但受政策等因素制约,双方的交易平台均未实现跨区交易;尽管成渝同属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区,但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都是各搞一套,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由于政府引导不够,两地经济合作仍然不够深入。人民银行有关支行对成渝比邻市县企业调查显示,有59.9%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成渝之间经济合作意识不强,合作面较窄、层次较低。45.6%的企业认为政府搭建平台较少,引导合作项目不够;42.9%的企业认为行业协会缺乏,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团体平台作用。为此,川渝两地干部和专家建议:

  整合区域资源,统筹产业规划,构筑产业合作平台,培育和延伸一体化产业链。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巡视员漆先望认为,根据川渝各自的产业优势,成渝经济区完全可以在能源、汽摩、电子信息、物流,及现代农业、旅游等方面推动产业互融。四川的天然气和水电资源丰富,且输渝半径较短,合作前景广阔;重庆的汽摩产业对四川环渝地区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力,四川可搞好零部件配套;重庆IT加工制造规模庞大,成都IT软件开发实力雄厚,可互补发展。

  加快市场体系共建。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尽快实现要素交易平台的互通、共享。创设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基金,鼓励企业跨省合作,构筑一体化信用平台,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立即启动高速公路一卡通制度,开办异地结算、异地购票、异地交费等业务;建立农副产品的检测、检疫互认制度;统一区域内旅游市场整合与开发;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互认和教育资源共享等。

  出台相应区域经济政策,构建无障碍的贸易流动机制,促进产品互惠贸易,促进产业互动、利益共享,加快制定成渝之间民营投资细则,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市场。

  探索建立川渝“桥头堡园区”试点,发挥辐射效应。建议在现有川渝合作协议框架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川渝之间合作,加速川渝交界地带中心城市发展,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可在川渝交界地带成立“桥头堡园区”试点,实行统一的区域优惠政策,避免因行政壁垒造成市场分割,以及竞争性招商优惠政策形成的恶性循环。

(详细内容请订阅本刊,订购电话:010-88051574/010-88051563)

 
 
2019年5月号
 本刊精选图片
 往期回顾
2019年5月号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