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产业 > 海外寻煤风险

海外寻煤风险 [《金融世界》2011年04月号 ]

  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寻煤呈现加速趋势。海外寻煤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煤炭产能过剩的隐忧,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能源储备实力。专家提醒,对于越来越多外出寻煤的煤企,须防范成本增加及所在国的政策风险。
  
海外寻煤加速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企业大举进行海外寻煤的活动。在金融危机期间,有不少企业已经“走出去”向海外寻煤,包括煤企、电企、国家主权基金等都到国外寻煤,今年以来更呈现加速迹象。
  2008~2009年期间,神华获得澳大利亚沃特马克勘探区的探矿权及收购新南威尔士州西北部的6处具有煤炭资源的农业田产,神华在印尼的1座年产煤炭150万吨的露天煤矿已然开建;宝钢收购澳企Aquila;中投入股19亿美元印尼最大的煤商布密公司(PT. Bumi Resources Tbk),投资加拿大南戈壁能源有限公司。
  今年1月,兖煤以32亿美元的高价全资并购控股澳大利亚Felix公司。兖矿集团董事局副主席王信表示,衮矿集团有意今后继续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源开采权。
  同样在1月,中冶科工以2亿美元直接入股澳大利亚China First Pty LTD的母公司Resources House Ltd,同时获得了China First煤矿项目的EPC总承包管理。
  2月,澳大利亚第五大富商克莱夫·帕尔默控股的矿业公司RESource House还宣布,已经与中国电力签订了一笔总额为600亿美元的煤炭交易合同。澳大利亚方面称,这是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出口合同”。
  神华继去年进军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煤矿之后,并购的步伐在明显加快,蒙古塔旺陶勒盖煤矿被神华视作下一个重要目标。中国神华董秘黄清表示,目前,神华已在澳大利亚获得了一个大型煤矿的勘探权,计划2015年之前建成一座1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矿并投产。同时,在印尼还有一个煤电一体化工程,共有2台发电机组,正处于建设中期。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与皖北煤电集团10月9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将于未来5年在澳大利亚联合勘查开发百亿吨煤炭资源。
  近日,中国又与俄罗斯签署了煤炭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在未来5年内中国将从俄罗斯每年进口至少1500万吨煤炭,而后20年进口煤炭量将会增加至2000万吨。
  
会否加剧产能过剩
  早在2005年底,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马凯就公开表示,包括煤炭在内的11个行业产能过剩或存在潜在产能过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的“过剩警告”又频频发出。去年8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上书国家能源局,要求企业限产。
  今年6月中旬,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佑国在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上透露,到“十二五”末,我国煤炭产量目标为36亿吨。今年上半年,中国工程院和行业专家共同完成的《我国煤炭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综合考虑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运输条件等多因素,到2020年我国科学的煤炭生产能力应在38亿吨左右。事实上,按照现在的建设速度,突破38亿的产能指日可待。
  今年8月,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也对外表示,要考虑设置煤炭产量的“天花板”,因为“十二五”期间将出现产能集中释放,供过于求几乎无法避免,应当对各地上马产能情况进行严格控制。
  产能过剩的警告如此强烈,国内煤炭巨头的海外寻煤却热情不减,业内人士认为,这并非有什么国家政治驱使,而是企业行为,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中国占据世界煤炭消费的三分之一多,且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国内东南沿海是煤炭进口的聚集地,处于煤炭利润的高端,并且“长久以来国际煤价均比内煤低”,其中价差即是显而易见的利润空间。
  有人担心,海外寻煤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的煤炭供给,会加剧产能过剩的风险。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煤炭专家李廷认为,产能过剩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从产能的角度去考量,应该与当年的GDP相结合去分析,判断是否产能过剩,应以GDP的增长率为前提进行考量,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需求旺盛,与最初规划中的GDP增长率有了一定的出入,因此不能因为目前的产能超过规划的标准,就说我国目前存在产能过剩。
  中央财经大学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表示,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国家应该保证产能有一定的过剩,作为战略储备。因为煤炭不同于石油,储存产品只会造成污染和自燃,因此只有储备产能和资源。“十二五”将至,只要通过制定合理的煤炭行业发展规划来科学地引导煤炭行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煤炭储备体系,当前的产能问题不但不会成为隐忧,反而会增加我国的能源储备实力。
  
成本风险与政策风险
  从目前海外寻煤的路径来看,基本上存在三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购买煤炭产品,与国外煤企签订购煤合同;二是海外直接投资,参与国外煤矿的勘探、规划设计、开采,参股或成立合资公司;三是海外并购,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煤企,进行煤炭资源储备的收购。
  直接购买海外煤炭产品与市场价格息息相关,只要进口煤炭的价格比国内的煤炭更具有竞争力,煤炭的进口量必然攀升,而且可以将进口煤炭作为国内煤炭紧缺时期的重要替代品来源,以缓解国内短期或局部的煤炭供应的紧张局面。2009年的进口煤炭就起到了这种作用。
  对于海外直接投资和并购,基本上都属于国内煤企外延式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海外优质煤炭资源和建立海外煤炭资源储备的重要途径。但有业内人士指出,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当前企业海外并购或入股的风险正在加大。
  其一,成本增加的风险可能会形成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或入股的最直接考验。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资产价格特别是资源价格快速回升,令资源类并购价格逐步增高。而国内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企业获得廉价并购资金的宏观环境也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刺激性政策的淡出与流动性的收缩,企业筹集海外并购资金的难度和成本都将相应增加。
  专家建议,煤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求国家金融部门及机构的大力支持。如兖煤全资并购控股澳大利亚Felix公司时,就巧妙地运用了国家的外汇政策,用的是“内保外贷”的方式,节约支出。“内保”是指兖州煤业向商业银行提供担保,其后商业银行的境外分行向兖煤澳洲公司(兖煤子公司)贷款,这样兖州煤业这家上市公司不需要动用自有现金。
  同时,可以学习其他国家海外资源并购的经验,既要有投资实体,通过投资的收益,对冲掉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又要建立长期的合同,规避价格波动,锁定风险。
  其二,来自投资对象国的政治风险日益加大,不容小觑。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资深煤炭行业分析师李廷表示,在一定程度上,随着近年来中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煤炭市场的卖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这种情况下,部分资源性国家对资源的控制程度势必会有所提高,外资进入门槛也会有所提升。
  李廷认为,现在企业“走出去”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应该是资源国的政策风险。他建议,企业“走出去”最好能够得到资源国政府的支持与授权,与政府达成某种长期投资协议,以减小政策变化带来的损失。
  另外,中国企业海外寻煤时,需要在部门设立、法律顾问职责、法务资源管理等各方面都要进行优化和科学配置。向欧美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学习,派专家及律师去研究国外法律制度,有效预测和评估企业所面对的法律风险,并在事前采取规避措施。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银行“渡难关”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持续下降,需警惕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光伏告急谁之过
盲目扩张,导致了光伏产业陷入困境,地方政府也难辞其咎。


文化产业堪忧
在繁荣的表象之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藏着不少危机。


新能源汽车新思维
小城镇潜藏大市场,推广新能源汽车,需要打破传统思维。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