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产业 > 稀土之殇

稀土之殇 [《金融世界》2011年04月号 ]

 

  在中国因渔船被扣问题而与日本进行坚决的外交斗争之际,中国的稀土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因为有报道称,中国禁止了向日本出口稀土元素,虽然随后中国政府否认了这些报道,但这还是在美、日等稀土进口国家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正如其名字描述的那样,稀土在全球的储量非常有限,并且分布极不均匀。中国的稀土储量丰富,当前稀土产量更是占到全球产量的97%。然而,资源优势并没有使中国在稀土贸易中感到轻松,相反,中国的稀土产业及相关政策正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考验。

  

稀土卖出“土价钱”

  手握丰富的宝贵资源,中国却并未因为在稀土生产中几乎垄断的地位而获得太多的经济效益。多年来稀土出口价格与其战略资源的角色极不相称。

  例如,在全球稀土材料需求量连年增长的情况下,1990年我国出口中低档稀土产品6100吨,平均每吨价格为1.36万美元。2009年,我国共出口稀土冶炼分离产品3.61万吨,比上年增长约16.67%,出口金额3.1亿美元,每吨平均价格仅约8959美元。包头(包钢)稀土研究院院长赵增祺等专家说,如果考虑到多年来美元持续贬值,这确实已是名副其实的“土价钱”。

  过去由于产业准入门槛低,加上我国的稀土资源管理粗放,我国稀土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布局分散,产能过剩,企业之间在国内外市场上也存在恶性竞争的问题。

  “我国的稀土矿产分布在偏远地区较多,于是许多地方小企业就纷纷自行开发稀土资源,但由于开采水平落后,管理模式粗放,所以大量的稀土资源流失和被破坏。”《中国经济时报》援引一位国内稀土业专业人士的话说。

  江西省赣州市矿管局局长李国清说,“80年代中末期起,在‘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错误思想影响下,赣州稀土陷入滥采滥挖、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几乎县县开采,最高峰时有采矿证的矿山就达1035个。”

  稀土开采行业的混乱无序导致直到目前我国稀土业都没有调控国际市场供求和价格的能力,丰富资源大多被贱卖。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稀土行业整合的力度,稀土价格也有所回升,但要掌握稀土的定价权,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战略资源流失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说,从目前获得的国外稀土资源勘探信息看,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已大幅低于目前社会上流传的比例。“如果按人均资源量计算,中国已属稀土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

  包钢稀土研究院院长赵增祺说,“中国稀土资源量比例小,却支撑着全球绝大部分的消费需求,长期下去,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公平的。”稀土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战略资源,中国必须保护稀土资源。

  美国一份名为《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条》的报告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稀土储量为3600万吨,占全球的36%;产量则为1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2009年的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占世界13%,而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为1900万吨,占世界19%,产量为零;澳大利亚储量为540万吨,产量为零。

  赵增祺说,中国稀土产量在1986年首超美国。由于当时国内稀土行业准入门槛低,产能过剩,无序竞争,加上环保成本和人力成本都远远低于国外,造成稀土价格过低,大部分国家因此停止了稀土的开采,转为从中国进口。

  随着稀土价格的攀升,国外现在重启稀土开采已可以达到利润平衡。“长期来看,提高稀土产品价格,增加中国之外的资源供应已是大势所趋。”赵增祺说。

  

环境污染严重

  众多的小稀土开采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低,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同时也在开采过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并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于技术和思想观念落后,许多开采行为‘吃一半,扔一半’,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一片青山几个月后就满目疮痍,黄土一片。”李国清说。

  虽然稀土矿开采工艺不断改善,但业内专家表示,稀土开采所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不容忽视。即使改进稀土矿的开采工艺,也无法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矿区地表植被一旦遭破坏,恢复十分困难。

  为保护稀土资源,防止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滥挖滥采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中国于2006年停止发放新的稀土矿开采许可证,并对稀土矿开采实行指令性计划。在出口方面,中国在1998年开始实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并把稀土原料列入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除了控制稀土出口配额和减少稀土矿的年度开采量,中国或将逐步加强稀土行业的集中度。9月初,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首次把稀土业列为重点行业兼并重组的名单。

  

制度漏洞多多

  中国从1998年起开始实施稀土产品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并且近年来不断压缩稀土产品出口企业和配额的数量。无论是对国内稀土产业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我国的稀土定价能力,还是遏制稀土战略资源的大量流失,出口配额制度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我国的稀土配额制度本身以及相关政策还存在一些缺陷,从而会导致出口配额制度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第一,由于稀土行情大幅上涨,加上我国稀土出口管理政策日趋严格,配额大幅减少,假冒其他产品名目出口稀土产品和走私稀土产品的问题非常严重。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发展论坛”上,一些参会的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我国的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减少,但借铁合金等名目出口的稀土产品,以及走私出口的稀土产品,预计每年总量在2万吨以上。

  第二,部分专家和稀土企业负责人指出,稀土配额制度本身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由于稀土出口配额紧张,加上部分不生产稀土产品的贸易公司获得了不少配额,因此私下倒卖配额的问题很突出。近年来尽管出口配额的计算公式总体已在向生产型企业转移,但这一问题依然存在。据部分稀土生产企业负责人透露,目前1吨稀土产品出口配额的买卖价格已高达数万元甚至10万元左右。

  第三,出口配额管理制度在设计上,对稀土产品战略价值未做详细区分。稀土有17种元素,总体分轻稀土和中重稀土两大类。与北方企业生产的轻稀土产品相比,南方产的中重稀土产品产量小,价格却很高,战略价值也更大。例如,目前轻稀土中的金属镧、金属铈的价格每吨分别在5.5万元和4.5万元左右,当家产品金属钕每吨价格在28万元至30万元左右。相比之下,中重稀土产品的价格高出很多。例如,金属镝价格在每吨400万元左右,金属铽每吨也在180万元至200万元左右。因此,稀土出口企业为争夺出口配额,必然会偏向出口昂贵的稀土产品,从而出现镧、铈等低廉的稀土产品“出不去”,镝、铽等稀缺昂贵的稀土产品“管不住”的问题。

  第四,值得警惕的是,在我国减少稀土出口配额的同时,近年来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的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在我国包头、江西赣州等稀土资源富集区投资设厂,因为兴办的企业在我国购买稀土原料、初级产品不受配额限制,由此配额制一定程度上已被架空。“这些企业投资不大,产品档次也不高,除了流失资源,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大。”据专家介绍,目前仅包头就有近10家外资工厂,这些企业在当地大量买入稀土原料和金属,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囤积。

  

深加工是根本出路

  整个稀土产业链条可大致分为资源开采、资源初级品、应用加工和下游产业应用四个环节。丰富的稀土资源储量使得中国在前两个生产环节上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但是这两个生产环节利润较低,要使中国的稀土产业做大做强,高利润应用环节是关键,有原料、有技术、有市场,才能在国际稀土产业享有话语权。

  然而,目前我国稀土产业的产品深加工和后期处理工艺技术水平低,主要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低、中附加值的稀土初级产品比重达75%。稀土在光、电、磁领域的巨大作用和潜力主要集中在应用性领域。我国能够多次刷新国际稀土磁性材料的磁性记录,却在工业生产领域落后于日本、美国和德国。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初级产品竞争过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缺少,产品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只针对稀土原材料,但鼓励出口稀土加工成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王彩凤的话道出了国家稀土战略的目的:不再做原料出口国,而是鼓励国外的稀土深加工企业到中国办厂,从而推动我国稀土深加工技术的发展,谋求产业链话语权。

  “目前来看,不论从选矿、分离技术还是几个主要应用领域的材料生产,我国都拥有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稀土产业欠缺的是装备水平不高,日本现在生产稀土产品时,运用的设备都是无人化、自动化的,而中国目前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中国稀土行业的欠缺还体现在功能性产品上。目前国内不具备这些高端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张安文对未来中国稀土发展谏言:“稀土产业的发展,不能只从稀土着眼,还要依赖于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依赖于计算机行业等周边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银行“渡难关”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持续下降,需警惕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光伏告急谁之过
盲目扩张,导致了光伏产业陷入困境,地方政府也难辞其咎。


文化产业堪忧
在繁荣的表象之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藏着不少危机。


新能源汽车新思维
小城镇潜藏大市场,推广新能源汽车,需要打破传统思维。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