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金融家 > 对话梁锦松:黑石的另类投资

对话梁锦松:黑石的另类投资 [《金融世界》2011年04月号 ]

他,温文儒雅,笑容可掬,放弃28载金融生涯步入政坛。在港人眼中,他是充满使命感的“士大夫”。

有人说,梁锦松的职场生涯是一本励志教科书,他却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幸运”:“上天给我很多的机会,可以跟着香港一起成长,跟着中国一起成长,也可以直接、间接地为民众服务,这是我的荣幸。”

弃商从政,再到重返商界,现任百仕通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主席的梁锦松的关注点也已然发生变化。在商界,他注重的是最后的结果,奉行“三好”主义(国家好、股东好、团队好);而在政府,考虑的是为民众带来好的结果,程序比结果还重要。“现在,看问题不再是单一方向,而是多角度去考虑。”梁称。

三年前,他将百仕通集团(又称“黑石集团”)引入中国;如今,临近耳顺之年,他又是如何看待黑石在中国的投资之道?

《金融世界》:F    梁锦松:L

不“时髦”的另类投资

F:黑石集团是一个另类投资公司,一些报道也频频提及“另类”这两个词,那么为什么说黑石另类呢?

L:其实另类资产管理(英文是Alternative Asset Management)有别于一般的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公司一般在国外是指公募(英文叫Unit Trust,把民众的钱集中起来投资到所谓的资产,包括固定回报的资产以及上市公司的股票等等)。我们是私募的股权投资基金,面向的投资者不是一般民众,而是机构投资者。

以黑石为例,我们在国外募集的基金93%都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同的退休金、大学的基金或者是保险公司的基金等等。我们做私募股权投资,一般在国外是有控股权的,或者是有直接参与权的,偶尔也会作为小股东去投资。我们从投进去到退出的平均持有期是五年半,这和公募的资产管理公司(一般平均持有期才90天)有很大差别。

除了股权投资,另类投资也包括对冲基金(Hedge Fund),黑石没有做很多Hedge Fund,但是我们在对冲基金的基金(Fund of Hedge Fund)这个领域里是全球最大的,现在管理着300多亿美元的对冲基金。所以我们称自己是另类,主要就是做PE、房地产投资,对冲基金,这跟一般的资产管理公司是不一样的。

F:也有报道说,黑石的“另类”表现在黑石的投资总是选择那些并不是非常时髦的产品,对此您怎么看?

L:其实时髦和不时髦是不同的观点、角度而已。我们一般寻找的是市场还没看到的时候我们可以进入的机会,这时价值是被低估的,或者是我们看到现在这个公司运作不是最好,但我们有能力帮助它改好,我们投进去。每一个人都看到的时候,这个价值可能已经在市场完全反映出来,这样要超过市场平均回报就比较困难了。

比方说,每个人都看到中国增长很快,但我们也看到中国长远的很多改变对公司可能有投资价值,中国的城市化、老龄化、全球化等等都可以提供很多投资的机会。我们就找些没有上市的,或者一些比较小的公司,通过我们公司的资源去帮助它,让它在中国甚至在全球增长中有好的回报。

F:风险投资公司,会在早期进入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公司,然后长期持有,黑石的策略是否同风险资本投资相似?

L:我觉得也是也不是,长期或者早期、晚期都是相对的。如果公司还没有起来,我们的投资就比较像VC,但VC有时候只是去找一些很好的企业或很好的行业,然后多投几个,只要其中一个比较好,就可以赚很多了。而我们除了看行业的机会外,也看管理团队,我们必须有把握帮助改善它所欠缺的方面。

另外我们规模比较大,全球大概有20个Partner,都是各行业的精英,知道行业在全球的动态。很多时候我们投进去,在下游给企业介绍对象为其增值,或者判定行业动态。另外我们也有一个团队专门帮助被投资公司提高效益、增加价值,比如有价格管理的专才、现金管理的专才、成本管理专才等等。

最后,全球化对各类企业甚至整个中国都很重要,因为将来中国的经济和各个企业都会全球化。很多企业在国外做并购可能有点经验,但可能还没有黑石的经验多,毕竟我们每天都在国外买公司、卖公司,如果有黑石的经验去帮助它们做整合,可能还比较顺利。我们希望所做的每一个投资提供的不光是资金,还有附加值。

危机时播种 好景时收割

F:黑石在很多场合都强调投资要看长远的利益,而不是看眼前的得失,您能否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一下黑石在投资中遵循的原则?

L:其实刚才我也有说过,黑石做投资,就是“资金加上附加值”,我们也希望人家将我们作为是一个长远的伙伴。黑石不做恶意收购,而有些公司可能擅长做恶意收购。

F:有人认为,金融危机对于黑石这样的PE来说,反倒是遇到了一次更大的机遇。

L:黑石受整个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不小,你看我们股价就知道了,当然比有些公司还好一点。其实我们是做长期投资的,整个行业的特征有点像种庄稼。我们都知道种田有收割的时候,也有播种的时候,你不能强行在本来是播种的时候去收割,我们做长期投资都是这样。也不能收割完了就不管了,因为下一季还是要做的。

所以在市场很悲观的时候可能是最好的投资时机,此时投资成不成功可能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有没有“种子”,就是你手头的资金有多少可以投,这个方面我们比较幸运,能投的资金也不少。

另外,更重要的就是有没有好的“农夫”,“农夫”能知道怎么样去播种。所以我们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有种子可以播,有很好的团队寻找很好的机会,而且价格也比较合理。金融危机对同业的冲击可能更大,因此,竞争会比较少,所以每一次危机都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时机,而到市场我们可能就要收割。只要准备好,每一个危机都是一个机会。

看好本土消费

F:黑石集团对于中国的投资一直在增加,有一个专门投资中国的人民币基金,据说还将成立一个100亿美元的亚太基金,为什么把投资重点转到了中国市场?

L:亚太基金好像暂时还没有成立,我们只有全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黑石对中国其实一直在关注,但是我们进入还是比较晚,很多同业比我们更早进来,他们做的比我们更好,这是客观的事实。

现在,每个人都看到中国增长很快,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也相信,只要没有大的战乱,中国往后20年都会发展得更好,在此背景下,黑石把重点放到中国是很自然的,从某个角度来讲,我们是在追着其他同业的发展速度而已。

从全球的布局来讲,我们在亚洲还不到100人,占全公司人员比重还不到10%。虽然增长很快,但我觉得以后在布局上可能还需要在亚洲、在中国再增加多一点资源。

F:在您看来,应该在中国市场进行什么样的布局,才能更好地支撑黑石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L:增加资源、增加投资是肯定的,但黑石也是非常保守的投资者,所以我们在过去三年只做了六个投资,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要投,什么时候要收割,一般不会追随公开市场。特别是做长期投资,或者是作为一个投资人,最重要是不要一窝蜂地跟着大伙走,很多时候我们要逆市场而行。

现在中国的投资还是很有吸引力,但是总的来讲价格不便宜,所以这个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投的不很多,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很好的机会。

F:在中国,黑石主要关注的是什么产业?

L:其实每一个产业我们都想投,因为有机会的产业很多,当然我们也会认清自己在哪个行业比较有优势,因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认识,我们可能也不敢投。

我们看好本土的消费,我觉得在全球范围,贸易和投资的矛盾还会增加,因为这次危机和以前解决危机的方法不一样:以前就是通过企业倒闭、增加失业率去解决,他就是把剩余的生产力拿掉;这次因为危机来得很快、很猛,所以每个政府采取增加货币供应、增加财政的措施去解决。

有时候政府还采取硬操作的方法,以保存国内就业为名,把很多的剩余生产力都保留下来,甚至有所增加,所以全球剩余生产力没有怎么减少。但在需求未增加之前,剩余生产力就可能成为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的一个矛盾。

我们看好中国本土的消费,但是怎样在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个问题时候找到好机会,这可能是有难度。

房地产投资攻略

F:黑石二季报显示,黑石在中国的房地产投资组合价值增长了19%。您也知道中国政府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非常严格的调控,在此环境下,黑石对于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持什么样的态度?

L:我对中国房地产是看好的,未来20年房地产的价格还会增长,但是有波动;只要是选好地点,有资金支撑,没有太多的负债,我觉得长远来讲还是很好的机会。

我们投房地产也不一定是民众的住房,我们就是觉得在有些方面可以怎么样去add value(增值)。我对住宅还是很有兴趣,但要看怎么样配合国家的要求、政府的要求。比方说,国家说现在要调控,其中一项措施是增加供应,如果在国家鼓励的时候我们帮助发展商去增加供应,这个对于中国政府来讲应该是欢迎的,我们肯定不会买现有的住宅,把它囤积起来,因为这个不符合我们的“三好主义”。

F:现在中国市场上的PE、VC发展迅猛,您能否对中国的PE业者谈谈您的体会或者建议?

L:黑石作为一个全球比较领先的企业,有20几年的经验,可以帮助中国PE行业能够以国际化的标准去发展。但不要把PE太神化,也不要把它妖魔化,就以平常心对待,它的确是可以为中国经济带来好处,但若行业没有正规的发展,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蝶变”潘功胜
两次大行IPO经历,使潘功胜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少壮派”银行家,较高的理论素养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再培育进行时
李培育兼具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业内对其带领下的中再集团充满期待。


朱立南低调人生
升任联想控股总裁,朱立南一如既往地低调,或许,今后他会有所改变。


“老辣”姜建清
在工商银行工作了30年,姜建清在改革的争议中带领工行破冰前行。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