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特别策划 > 2011中国金融八大展望 全球金融监管大趋势

2011中国金融八大展望 全球金融监管大趋势 [《金融世界》2010年12月号 ]

时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际,2011就在眼前。届时,我们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到底会怎么样?中国银行业的方舟将驶向何方?中国股市国际板能否开张?保险业将攀上怎样的高峰?这一切都让人浮想联翩……

2011年全球金融监管大趋势

本刊记者  高攀 张文娟/文

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并在2010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的全球监管框架。金融监管将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博弈杠杆,并上升为国家新的核心竞争力。

展望2011年,欧盟将继续加强泛欧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并利用G20机制进一步推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与美国争夺国际金融主导权。   

美国华尔街和有关国会议员将推动对美国金融改革法案进行“技术性修改”,避免限制美国金融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实质性改革,以维护美国金融霸权。

亚洲地区则将在政策透明度和标准一致性方面加强协调,减少监管套利风险。

总体而言,2011年全球金融监管博弈将体现出三大趋势。

趋势一:银行业监管仍为重中之重,但欧美执行力度差别较大

虽然当前欧美银行业已走出危机中最困难的时刻,但复苏依然面临重重挑战,充分暴露出此前银行业监管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

最近的爱尔兰债务危机再次警醒,欧洲银行业并未完全摆脱流动性紧缩的困境。止赎危机也说明美国银行业的健康状况依然令人担忧。考虑到主权债务风险、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与银行业流动性的系统关联性,加强银行业监管仍然是2011年国际金融监管的重中之重。

对于强化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等银行业监管标准,欧美已经达成共识,但在执行力度等方面存在以下三大差别。

其一,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美国要求更高,欧洲相对较低。

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和银行业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欧美均表示,将于2011年初再次对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并以压力测试结果作为银行业补充核心资本的指导。

但是,由于欧洲中小银行所占比重较大,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欧洲的执行力度将弱于美国。原因是,对于陷入主权债务风险和实行财政紧缩的欧元区国家来说, 在当前情况下,无论是从金融市场融资,还是用政府财政增资,都难以满足更高的资本金要求。

最新达成的《巴塞尔协议Ⅲ》在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规定方面较此前预期温和得多,也正是欧洲和美国妥协的结果。

其二,在奖金薪酬方面,欧洲严格限制,美国相对温和。

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近期已经推出了被视为全球最严格的金融业薪酬限制措施,将于2011年1月生效,以防范由过度冒险带来的威胁,避免金融危机再度重演。

根据新规,欧盟成员国的银行将减少现金形式的奖金发放,将现金比例限制在奖金总额的30%以内,数额特别巨大的则限制在20%以内。

而美国担心过度限制奖金薪酬,会影响金融机构高管的创新活力与积极性,因此,还未对金融机构薪酬发放明确设定上限。为了维护美国金融业的竞争优势,以及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预计美国在奖金薪酬方面的执行力度将弱于欧洲。

其三,在银行税方面,欧洲力推,美国放弃。

目前欧洲已有英国、德国和匈牙利等国开始着手征收银行税,法国也计划从2011年开征。此举有利于降低银行业在欧盟境内的整体风险,但也可能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将业务中心外迁。因此,预计在2011年的G20戛纳峰会上,法国和德国将继续推动在全球范围内征收银行税。

而由于在美国国内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银行税的提案被众议院从最终版本中删去,再考虑到国会中期选举后新的政治局势,美国征收银行税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将通过放弃对银行征税,来吸引国际资本继续向本土流入。

趋势二:欧洲将强化对冲基金评级机构监管,争夺规则制定权

经历了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打击之后,欧洲特别强调加强对对冲基金和评级机构的监管,并已通过相关法案,将其纳入泛欧监管体系。

这表明欧盟已不再一味等待与美国合作加强监管协调,开始尝试建立超国家性质的金融监管体系,构筑区域金融风险防护网,并力求为G20框架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样板,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谋取更大的规则制定权。

欧盟在2010年11月通过的对冲基金监管法案中,引入了“欧盟护照”机制,规定今后所有在欧盟金融市场上运营的对冲基金,必须先向监管机构注册,取得护照,并接受监管。

对于非欧盟国家的对冲基金,欧盟统一护照的发放,还需等两年过渡期结束后,由2011年新设的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负责。

这将对美国对冲基金的运作手法和盈利空间形成较大制约,甚至对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权造成冲击,因为在美国实施美元战略的过程中,对冲基金往往担任着向别国转嫁危机的关键角色。

作为拥有对冲基金管理公司最多的国家,美国既不愿意放弃庞大的欧洲市场,也不愿意为了迎合监管要求而披露更多信息。欧盟对冲基金监管法案通过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召开会议,要求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接受检查和遵守新的披露要求,目的是按照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要求,加大对其监管,凸显欧美对监管规则制定的争夺。

在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方面,欧美之间的博弈也将日趋激烈。

目前美国仅仅要求评级机构改善信息披露,公开更多细节和妥善控制利益冲突,并未触及评级机构的根本问题——评级机构的发行方付费模式使得评级机构更倾向于发行人和自己的利益,而忽视投资者的利益。

而对于信用评级行业缺乏竞争力和评级机构存在利益冲突等问题,欧盟则提出了质疑,考虑进一步加大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并将于2011年决定是否有必要采取进一步措施,包括推动立法进程。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欧洲主权债务风险日益蔓延的情况下,从2011年起,欧洲将成为全球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最严厉的地区。

在加强对海外评级机构监管的同时,欧盟还表示要建立属于欧洲本土的重量级评级机构,以打破美国垄断评级市场的局面,夺回信用评级自主权。

趋势三:国际金融监管协调难度加大,亚洲新兴市场将为此承压

从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被誉为“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2010年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开始,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并得到欧洲国家的纷纷响应。

英国推出了13年来最为重要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法国颁布实施了银行和金融监管法,欧盟则通过了泛欧金融监管法案,加强金融监管已是大势所趋。

欧美均有意愿将国内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上升为全球统一监管规则,以巩固和提升自身金融竞争力,主导后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体系,且在具体措施制定上都流露出“单边主义”的倾向,这不利于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和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亚洲新兴市场或将承受更大压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欧美主导金融监管改革不利于亚洲新兴市场金融业发展。

在这一轮全球监管改革进程中,欧美发达经济体将主导全球监管规则的制定和调整,亚洲新兴经济体更多扮演的还是接受和履行规则的角色。

虽然目前建立全球统一金融监管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欧美仍有可能就加强金融监管的某些具体内容和标准达成共识并在全球推广,使亚洲新兴市场金融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厉监管下的巨大挑战。

例如,G20首尔峰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Ⅲ》关于银行流动性的规定,就没有考虑到部分新兴市场债务资本市场规模的情况。而且,亚洲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主要是存贷款为主的银行体系,在此次危机中表现得相对稳健,并不像高度发达的欧美金融体系那样,包含各种高杠杆的金融机构和场外衍生工具,蕴含着巨大风险。

第二,监管套利将使亚洲新兴市场面临更多金融风险。

例如,当前美国针对对冲基金内幕交易发起的调查,以及欧盟对冲基金监管法案的新规,正推动全球对冲基金管理机构转向监管条件相对宽松的亚洲新兴市场布局。

美国著名投资家索罗斯已在香港设立对冲基金公司。高盛旗下最大自营交易部门的全球主管施家文也开始募集资金,准备在香港着手创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初始规模将达到10亿〜15亿美元,其中75%将投资于亚洲市场。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表示,对冲基金落户香港的趋势将会持续,预计未来5年,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将每年增长10%。

在发达经济体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指引下,国际资本正大量涌入亚洲新兴经济体,而受制于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和监管体制不健全,该地区面临国际资本大幅进出剧烈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2011年中国金融八大展望

本刊记者  王培伟 陶俊洁 王文帅 刘琳 苏雪燕/文

展望之一:流动性过剩将成为货币政策的最大挑战

市场上过于充裕的流动性是2010年以来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将是控制物价的根本。2011年,流动性过剩问题将继续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最大挑战。

市场流动性过于充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有关数据显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2010年前11个月新增贷款就高达7.45万亿元,离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目标仅一步之遥。广义货币供应量(M2)更是高达71.03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一。

而2011年里,甚至在未来更长的一段时间里,流动性过剩将更趋明显。

首先,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将使得我国被动增加货币供应。

按照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在持续增加。基础货币的持续增加,再加上其巨大的乘数效应,我国市场流动性泛滥风险不断加剧。

其次,新增贷款难以大幅降低。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不断创下新高。在高通胀压力下,人民银行已经多次表态,要控制新增贷款的增长。但如果对新增贷款过于严格限制,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从而伤及实体经济增长。

因此,出于保证经济平稳增长需要,新增贷款难以实现大幅降低。预期2011年我国新增的人民币贷款将保持在6.5〜7万亿元左右。

第三,国际热钱涌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吸引下,国际热钱大量涌入我国。今后两年,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将难以避免。对我国而言,在人民币升值和加息的预期下,国际资本涌入我国的动力将越来越大。

展望之二:货币政策审慎回归常态

中央明确提出,2010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松一稳”,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将在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寻求持续平衡。

货币政策的“稳健”,首先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从促进经济增长的刺激型政策回归常态。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意味着价格型工具的使用空间加大。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利率较低以及加息预期增强使得央票等数量型工具的使用空间变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价格型工具的使用,才能打开数量型工具的发挥空间。因此,出于保证政策的有效运用考虑,加息已经有很强的必要性。货币政策的“稳健”,同时也意味着审慎。审慎,主要是因为货币政策依然面临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通胀的两难选择。

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非常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并非十分平稳,我国经济增长所高度依赖的外需将面临巨大挑战。国内方面,企业的投资和生产还不稳固,内需面临后劲不足,地方融资平台问题仍未解决等等,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任务依然繁重。

因此,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并不意味着将实施全面的紧缩政策。特别是如果连续大幅加息,一方面将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从而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扩大与欧美日发达经济体的利率差,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我国。

展望之三: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

银监会召开会议要求,要坚决制止银行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当合作,严格规范信贷资产转让的行为,认真做好地方融资平台信贷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

建行副行长朱小黄表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说明政府希望2011年经济波动不要太大。在具体的信贷操作上,各家银行对于房地产等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或通货膨胀的领域会严加控制。

银监会表示,2011年,全系统围绕的工作主线是,引导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在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展望之四:银行业开启新一轮海外扩张

目前,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未来盈利空间收窄;同时经过此轮金融危机后,海外银行业的估值水平普遍较低。截至2010年9月末,工商银行境外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5.18%,较2009年末提高1.08%,扩张速度超过金融危机前。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表示,后危机时代是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良机,因为西方金融机构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重挫,恢复元气需要一定的时间。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近期表示,为加快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资银行应该采取兼并收购和新设分支机构并举的方式。银监会将按照互惠互利和对等原则,在对外资银行机构开放中国市场的同时,推动中资银行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展望之五:推出国际板,多层次资本市场日趋完善

目前,国际板正在成为继创业板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又一个大动作。在上海建立类似纽交所那样的上市条件较为严格的面向国内外大公司的主板,在深圳建立类似纳斯达克那样的上市条件相对宽松的创业板,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中长期构想。

国际板,顾名思义,就是在国内搭建一个平台让境外企业在境内交易所发行上市,这些企业因其“境外”性质被划分为“国际板”。

国际板作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环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于国际板,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认为:

一方面,推出国际板有助于推进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投资者可以用人民币在国内直接购买境外大公司股票,增加了国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另一方面,推出国际板有利于上交所打造蓝筹股市场,蓝筹股市场在包含国内优质上市公司的同时,也应该吸引境外优质上市公司。

此外,推出国际板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具有直接意义。

展望之六:债券投资资金总量将超过5万亿元

尽管在货币政策基调转向“稳健”的情况下,2011 年银行体系资金面将趋于偏紧状态,但考虑存量货币的高基数以及M2 保持14.5%左右的正常增长速度(GDP+CPI+1%到3%),以及监管层对信贷额度的压缩,商业银行可投资于债券的资金量并不会过于紧张。此外,保险、基金等其他机构也有望加大债券市场参与力度。整体而言,预计2011 年新增可用于债券投资的资金总量将超过5万亿元。

综合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供需情况、公开市场、资金面、收益率曲线、利率互换市场以及信用产品市场等各个层面的分析,预计2011年债券产品市场整体环境及走势如下:

2011年债券市场供需大致平衡,资金面整体较2010年略偏紧,配置需求面乐观;一季度因公开市场票据大量到期资金面将相对较为宽松,二季度收紧政策的累积效应将导致资金面结构性紧张,下半年资金面相对缓和。隔夜和7 天回购利率均值水平至多上调至2.0%~2.5%。

展望之七:保险业资产冲刺6万亿元大关 

从1980年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到2009年共实现保费收入11137.3亿元,中国保险业平均保持了年均30%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预计2011年保险业仍将延续快速发展的趋势。鉴于实现国民收入大幅增长是“十二五”的重要目标,居民消费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将带来保费增长的新空间。与此同时,近几年频发的地震、泥石流、火灾等灾难性事件在无形中增强了人们的保险意识,也有利于保费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看,积累第一个1万亿元保险资产用了24年,积累第二个1万亿元保险资产用了3年,累积第三个1万亿元保险资产用了1年零3个月,积累第四个1万亿元保险资产用了大约1年零7个月。2010年年初,保险业总资产为4.06万亿元,截至10月末已高达4.9万亿元,直逼5万亿元。依此增长速度推算,保险业资产在2011年极有可能突破6万亿元大关。

展望之八:银保合作趋势加强,协同监管渐行渐近

近年来,根据“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保险公司着力调整银保业务结构,期缴业务占比不断提升,产品保障程度逐渐增强,转变发展方式初见成效。但是,银保业务多年来的痼疾仍然存在,比如业务专管员或银行柜面人员通过虚假宣传,误导客户,保险公司在账外向银行支付额外费用等。随着银行保险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实现金融市场的规范性服务成为当务之急。

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表示,要规范银保业务经营行为,除了事前做好销售规范、事中做好客户信息管理、事后做好客户回访之外,保险监管机构还应加强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合作。首先,应切实提高保险公司和银行对于银保业务经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及处置能力。其次,应通过协同监管等方式,加大查处银保业务违规行为的力度。对于销售误导、账外支付费用等问题,要分别追究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责任,并加重处罚力度。

此前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对中小保险公司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让保险行业反思,如何能使银保业务更加规范、市场更加有序,因为一个规范、有序市场环境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利好。

 

机构论道:2011中国经济

本刊记者  罗三秀 韩韬/文

量化宽松前景难料、美元走势风云跌宕、欧债危机波折不断、新兴市场热钱汹涌、通货膨胀步步攀升……世界经济扑朔迷离,中国经济又将何往?

展望2011年,“十二五”开局,中国经济将在“稳增长、调结构、抗通胀”这一政策方向下向前迈进。国内主要券商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9%可期,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回落,CPI将呈前高后低的态势,货币政策趋紧,人民币渐进升值5%左右。除通货膨胀风险之外,外需疲软、资产泡沫、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不确定性等问题也受到这些机构关注。

中金公司:总体来看,2011年GDP增长9.3%依然可期。风险主要来自通胀和资产泡沫两个方面。

通胀方面,主要面临的是由于需求超预期增长和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上行风险,预计平均通胀水平在4.3%左右。2011年通胀将是前高后低的走势,从年初的4.5%〜5%的水平降到年尾的4%以下。通胀水平总体温和,预计不会出现结构性的长期高通胀。房地产市场方面,密集的房地产管控政策终将奏效,2011年过热的可能性不大。

未来政策走势,预计2011年M2的增长在16%左右,未来半年可能有两次小幅加息。总体来看,2011年货币政策比2010年紧,但不会有太大收缩。

高盛:2011年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健康,GDP增速将为10%,重点发展西部省份、基础设施建设、国民住宅建设等。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0.5%。2011年面临的主要风险在于通货膨胀和外部需求疲软。

通胀方面,预计2011年通胀压力有可能较2010年第四季度有所减弱。2010年CPI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而食品价格上涨受天气等短期因素影响较大,会逐渐消除;另外,工资水平虽有小幅上涨风险,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抵消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影响。外部需求方面,中国将从扩大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入手减缓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预计2011年出口增速为13%。

2011年,预计人民币渐进升值6%左右;信贷规模持稳,在7.5万亿元左右。总体来看,2011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也将更具选择性。

中信证券:2011年季度GDP将呈现逐步走高的态势。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预计2011年消费平稳增长,出口增速逐步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轻微回落到23%左右的水平。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在2011年上半年将有所下降,下半年随着购房需求的好转以及低基数,投资增速有所回升。

预计2011年CPI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维持在3.5%〜4%的区间。通胀压力的逐步缓解主要源于货币政策的紧缩及行政性的预期调控手段。

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是贯穿2011年的政策主线。在上半年,政府可能动用货币政策加行政政策,诸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信贷控制和价格管制等来减轻通胀压力,预计一年期存款利率将上升至3%〜3.5%;在后半年,随着通胀压力逐步减轻,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趋于稳定。

申银万国证券:在转型深化的背景下,2011年中国经济将呈现高增长、高通胀的格局。预计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9.6%,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需有可能大幅回落,消费基本稳定,而投资对于中国经济稳定的作用将再次得到提升。

通货膨胀率预计为3.7%,呈前高后低之势。预计2011年CPI的高点将出现在2〜3月份和6月份,二季度之后物价会逐渐回落。涨价压力主要来自制度性因素释放和流动性因素释放的叠加,涨价有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升及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将成为物价高涨的直接推动力。

2010年底至2011年上半年可能加息1〜2次。预计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左右,升值幅度比2010年略有扩大,同时人民币波动幅度继续扩大。2011年财政政策的重点是调结构,同时将保持相对宽松。预计财政赤字保持在10500亿元,与2010年持平。

国泰君安证券:2011年GDP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增速仍然在9%以上。通胀有可能在4.3%左右的水平,属于温和可控的通胀。

利率将会上调,有可能达到3.5%的水平;存款准备金率大概会调整3〜4次,达到22%的水平;人民币将渐进式升值;房地产市场将稳定回落,但幅度不会太大;信贷规模估计在7.8万亿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左右;出口有所回落,到15%左右;消费水平平稳,保持18%的增长率。

总体来看,2011年的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回归常态;并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国银河证券:2011年经济将平稳增长,预计在9.5%的水平。通胀将继续上行,2011年全年CPI可能会在4%的水平之上。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食品价格、工资、水价、电价、煤价等价格上涨,流动性过剩的环境,国际方面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等。预计2011年中国进口增长20%,出口增长16%。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可能会逐渐成为常态。

2011年会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把通胀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预计,2011年M2增长16%,信贷余额增长15%,相关预期贷款增长6.5〜7万亿元。同时,2011年上半年,估计会有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不排除有两次利率调整的可能。

广发证券:2011年宏观经济将主要依靠内生动力温和复苏。预计2011年CPI同比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全年增速约为4%,一季度是CPI全年增速的高点。

预计2011年M2增速将回落至16%,新增信贷7万亿元,对应的信贷增速为15%。

为了降低通胀压力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预计未来的调控仍将以数量型工具并配合财政和行政手段为主。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和通胀的回落,为了防范过热风险,2011年下半年加息的概率可能会上升。但即使加息,也不意味着经济已经进入连续加息的轨道。

海通证券:从外部环境来看,2011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复苏,美欧等国家经济渐有起色,总体看,外部环境比较好,但仍然要注意各国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噪音”及干扰。从内部看,2011年反通胀和经济转型依然是关注的重点。通胀压力依然比较大,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可能有两到三轮的加息,但考虑到热钱的压力,频率并不会太高。经济转型方面,特别是东部外向型的经济体有可能面临转型“阵痛”。此外,需要特别关注房地产市场。

光大证券:预计2011年GDP增速将在9.5%左右。消费、出口相对稳定,投资增速将维持在20%左右。关于通胀方面,通过行政调控的方式很难化解通胀,但可以递延物价上涨的时间,毕竟国家对水电煤气等价格上调的控制力较强。因此,预计未来2〜3年,CPI将维持在3%〜5%的水平,而通胀预期预计未来1〜2年内都将延续。

未来货币政策的操作余地并不大,财税政策操作空间更大。应该通过财税政策的改革实现理顺资源价格和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目标。而在货币政策方面,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对冲流动性和防范中长期的金融风险。

安信证券:2011年经济增速在9%左右,变数主要在出口、投资、消费三方面。预计2011年上半年出口增速相对缓慢,对由收入增速和价格水平支撑的消费增速比较乐观;对2011年投资增速持相对保守的态度,预计比2010年要慢3%〜4%,其中房地产投资会逐步回落。

在美元继续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仍然处于升值通道,会对资产价格形成支撑,但升值幅度可能比较弱,通货膨胀的发展和信贷政策的紧缩是影响资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制约因素。

2011年CPI的高点会拖到6〜8月份;信贷规模在7.2万亿元左右,流动性情况比2010年要差,从而无风险利率水平包括票据的利率都会上升。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担保业前世今生
十余年间,担保业的发展从高峰走到了低谷,要走出困境,调整监管思路是关键。


证券业“少壮派”
在中国证券业,“少壮派”高管悄然崛起。与老一代相比,受过系统教育的“少壮派”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但缺少“蛮荒”市场的磨练,风险承受能...


“少壮派”银行家
在国内,有不少年富力强的“新一代”银行家,未来可能掌舵一家商业银行,他们各具特长,决定着银行业的未来,但经验欠缺,尚需磨砺。


暗战
从拉卡拉“封杀门”,到备付金“争夺战”,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打出各自底牌,相互博弈,双方都在寻求利益平衡点,并争取竞合主动权。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