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特别策划 | 大调查 | 国际观察 | 产业 | 热点 | 市场前瞻 | 地方金融 | 专访 | 品鉴台 | 观点
首页 > 金融世界 > 特别策划 > 两岸金融聚变

两岸金融聚变 [《金融世界》2010年07月号 ]

2010年,两岸金融喜事不断。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生效。两岸金融机构借此政策暖风,了却到对岸设立分支机构的夙愿。6月,ECFA签署,两岸金融合作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本刊记者  罗三秀

2010年,两岸金融喜事不断。

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生效。两岸金融机构借此政策暖风,了却到对岸设立分支机构的夙愿。

6月,ECFA签署,两岸金融合作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可以期许,后ECFA时代,两岸金融定能携手走得更远。无论是机构互设、股权投资、业务经营,还是货币合作、资本融合,监管合作,合作“大戏”愈演愈精彩。

优势互补,差异中寻求合作,经验共享。

现实的障碍需要解决:准入门槛有待降低,货币清算需要协调,资金和人才更要流动……

障碍的扫除,合作的推进更需大视野、大心胸、大气魄。

 

新局幕启

上个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标志两岸经贸合作进入制度化轨道,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又一新的里程碑。

身处台湾对岸,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翁文森感受深切:“两岸经贸交流,包括金融交流和合作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但要真正落实MOU和ECFA,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他觉得,两岸隔绝将近60年,还有很多问题,包括经贸环境、金融环境、监管法规还有许多差异,如何融合是下一步要研究的课题。

多年的等待

两岸的金融往来并不总是顺风顺水。两年多时间里,阻隔两岸金融合作的坚冰已经融化。

2009年4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拉开了两岸金融制度化合作的序幕。是年,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正式签署,为两岸业者期盼已久的相互设立分支机构、认购股权、并购等业务打开了大门。

2010年1月16日,MOU生效。之后不到半年,ECFA正式签署。

自此,苦熬了多年,在大陆设立代表处的台资银行终于可以“修成正果”。2001年6月,台湾当局宣布金融(银行)机构赴大陆开设代表处。此次ECFA的签署,让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分行和经营人民币业务得以“梦圆”。

其实,MOU生效后,在大陆设有代表处的8家台资银行中,除了兆丰银行苏州办事处设立未满一年,其余7家银行已能“达标”设立分行。台湾彰化商业银行、国泰世华商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华南商业银行等4家银行在2002年就设立了代表处,而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台湾第一商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等3家银行于2003年设立代表处。

2001年以前,台湾当局禁止两岸银行直接往来,须通过第三地、第三方,两岸才可办理通汇及信用证等银行业务。《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签署后,两岸可由商业银行等适当机构,通过适当方式办理现钞兑换、供应及回流业务。

无独有偶,台资证券公司也有绕道第三地在大陆设立代表处的经历。1997年至今,大陆共批准12家台湾的证券公司经第三地在大陆设立17个代表处。2003年9月起,元大京华证券、宝来证券两家台资券商获批直接从台湾来大陆设立代表处。

台湾保险机构登陆的时间则要早些,台湾当局于2000年初,就允许岛内保险公司来大陆设立代表处。目前,中国大陆市场上一共有5家台资保险公司。

2007年,台湾最大的金控公司——国泰金控开始抢滩大陆保险市场,先后成立了国泰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

预计今年内正式开业的富邦财产保险公司,则是福建省首家台资法人保险机构。此前,台湾富邦金控借道旗下的香港富邦银行成功入股厦门银行,持有19.99%的股份。

MOU生效后,台资金融机构加速了西进大陆的步伐。富邦金控在大陆的触角延伸至融资租赁、基金管理领域。台湾统一证券也已宣布在大陆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伺机组建合资证券公司。

台湾金融机构登陆动作不断,大陆业者也曾现身台湾。据悉,今年6月,中国银联开通了18家台湾银行旗下ATM的银联受理业务,从而实现银联卡在台湾ATM的取现、查询余额服务。

开放再进一步

两岸金融合作已迈开步子,深入合作则需彼此进一步开放。MOU的生效让两岸金融开放“起跑”,ECFA则是两岸金融业更加开放的助推器。

“MOU签署后,它们就可以比照外资机构进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永红告诉记者,“作为后进入者,台湾希望能通过ECFA和后续补充协议,更快地达到与大陆机构经营同样业务的目标,这个速度一定会超过对外资机构的开放程度。”

在ECFA的早期收获清单里,大陆对台湾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均开设了“绿色通道”,台湾仅对大陆银行业开了条门缝。

ECFA签署后,台资金融机构一夜间成为VIP会员。

台湾最大寿险公司——国泰人寿总经理张发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大陆金融业的开放措施将给台湾金融很大的机会,让台湾金融业者能够进入快速增长的大陆市场,将加速我们的发展,还有助于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合作机制,达到互利双赢的目标。”

比照《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台资银行享受了更为优惠的待遇。台资银行大陆代表处升格为分行的等待期从两年缩至一年;经营人民币业务则从设立分行三年、最近两年盈利缩为设立两年、盈利一年;经营台商人民币业务则只需设立分行或子行期满一年且获利。此外,在部分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上也享有一定优惠。

ECFA也给台湾证券业带来好消息:台湾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列入大陆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名单;台湾金融机构申请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获得便利等。

台湾保险业则将以较宽松的标准使用“532”条款,可以整合或策略合并组成集团合计资本额与年资。所谓“532”,是大陆对外资保险机构的准入条款,要求资本额50亿美元,设立满30年,在大陆地区设办事处2年以上。

兴业银行研究规划部总经理林榕辉认为,“目前大陆对台湾金融业的开放会更多些,台湾对大陆银行业的开放程度稍低,甚至比对外资银行的条件还苛刻,两岸对等开放需要一个过程”。

究其原因,“两岸市场状况和经济发展不一样,金融业两岸有不同的特点。”林榕辉对此分析道,台湾是“金融过度”,机构很多,业务做得深又透,利差水平低,衍生了台湾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发展模式。而大陆市场目前基准利率法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传统业务仍有市场,有空间。

互设机构

然而,开放程度不同,市场有所差异,两岸金融合作仍有机可寻。林榕辉认为,“只要有利于两岸合作发展,都会带来商机。我们也是从合作共赢的角度来探索这方面新的商机。”

对于登陆,国泰人寿总经理张发得心情迫切,“希望我们的银行可以很快进入大陆市场”。

中国银行已经悄然行动:准备在台北开设分行。然而“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按照现有的监管规定,“我们去台湾,也是比照外资机构,第一年设代表处(office),两年后符合要求才能升为分行”,但问题是,有更快的路径么?

在大陆设有代表处的7家台湾地区的银行,有望在ECFA完成立法程序后升格为分行。翁文森提出一个问题,“中国银行到那边能不能逾越原来的一些规定,直接开分行,还是office?”

即便暂时是代表处,中国银行的“台湾之行”也有自己的业务重点和服务对象。翁文森介绍说,我们的重点服务方向可能是台湾到大陆的投资企业、大陆到台湾的投资企业,以及两岸经贸往来(如国际结算)和人文交流(如旅游)带来的业务。

“其实,我们对台资企业在台湾的总部运营情况和金融需求前期调查摸底一直都在进行中。最近,我们也在主动拜访台资企业,包括冠捷、翔鹭等。”翁文森告诉记者,不久前刚和某台资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想到台湾设立机构的并非只有中国银行,兴业银行也正式提出过申请。进入台湾是该行走上国际化道路的一步。

兴业银行也有清晰的定位。林榕辉说,“就台湾而言,我们进去也是从代表处开始,今后有条件升格为分行,我们业务侧重点是服务于两岸经贸往来,服务于两岸相互投资,不是要抢当地银行原有的市场”。

反观台湾银行业进入大陆市场,并非只是“狼来了”,竞争中亦有“互利共赢”。林榕辉评价道,“兴业银行已经基本完成全国性布局,我们有500多个网点,未来还将明显增加。加上有很多同业伙伴,这些在大陆既有的基础,是台资银行到大陆来的一个弱项,这有一个合作机会。”

“如果台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其本身也有弱项,比如人民币资金来源,一些结算手段等等,这也要寻求与大陆银行合作。”林榕辉称。

除机构网络外,另外的合作机会在于人员培训与交流、管理经验、业务经营等方面。

“我们和台湾的银行接触不少,也开展一些具体业务和管理上的交流合作,比如国际保理,贸易融资,小企业服务等。”林榕辉称。

据了解,已经引入台籍高级管理人员的兴业银行,也在筹划和准备把员工的高端培训放到台湾。

2008年开业之初,总部位于厦门的台资寿险公司——君龙人寿遭遇人才瓶颈。为解其困,持有其50%股权的台湾人寿派遣寿险经营团队,输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培训课程。现在,君龙人寿的台籍干部已从当初的10多名升至30多名。

甚至在保险服务方面,君龙人寿和台湾人寿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家公司推出“一份保单,两地服务”,双方服务网点对旅居当地的客户均可提供相应保险服务。

货币合作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给经营银行带来结算和相关的融资安排等业务,银行对于这块蛋糕垂涎欲滴。

今年5月初,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就曾在台北表示,希望能早日在台设立机构,获得两岸货币清算银行资格,开展对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离岸金融业务。

如今,试点扩大了3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这盘棋也将逐步形成。

按照今年6月22日发布的《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将从此前的上海、广州、珠海、深圳、东莞等5个试点,扩大到北京等20个试点地区。

福建也在新增试点地区之列。翁文森介绍说,“我们已率先办理了5笔业务,但由于ECFA未实施,涉及货币兑换和资金清算问题待解决,我们只能通过香港中行、集友银行和渣打银行办理清算业务。”

7月13日,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已经被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为台湾人民币现钞业务的清算行。

如大多数银行人士一样,翁文森也期待着,ECFA签署后,今后两岸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化,可以直接和台资银行进行货币兑换和资金清算,“尽管这里还有许多具体问题要双方去解决”。

两岸货币清算合作若畅通,新台币和人民币双向兑换业务将给两岸银行带来机遇。

目前,除福建全省,人民币和新台币双向兑换试点地区已增加了上海。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是福建地区人民币和新台币双向兑换的试点银行,交通银行则在上海试点该业务。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便利新台币兑换的措施可在厦门进行,比如增加兑换点,提高兑换限额,扩大兑换对象,增加兑换银行等。

台湾岛内则已经实现人民币和新台币的自由兑换,这一全面兑换是在2008年6月台湾通过的“人民币在台湾地区管理及清算办法”生效之后开始的。

资本合作

借助资本的纽带,两岸金融合作会有“山花烂漫”时。上海推出国际板后,台资金融机构要想在大陆上市不成问题。

“公司要做大肯定是要上市,不过这个过程还很漫长。随着两岸合作越来越深入,两岸合资保险公司要上市或将不存在什么问题。”君龙人寿人士对于今后上市并非没有期待。

台湾证券市场对大陆金融机构的投资已伸出了“橄榄枝”。MOU生效后,台湾当局允许大陆QDII投资台湾股市的限额为5亿美元。而ECFA签署后,大陆也对台湾金融机构通过QFII渠道投资大陆证券市场给予便利。

作为两岸资本合作的前沿,福建已经开始了相关试验。今年5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福建投资集团、台湾富邦金控等作为发起人,设立海峡产业投资基金,预计总规模近200亿元人民币。

两岸资本的融合或许还可以再迈一步。唐永红期盼着,“下一步我们想引入台湾上柜、兴柜的股权交易方式。以后台湾资本可以通过上柜、兴柜交易进入到这里的企业,同时这也提供了一个退出机制,持有股权的就可以退出来”。

而提供交易平台的证券交易所,也在寻求两岸合作机会。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早在去年MOU签署之前,就提出要与上交所合编两岸三地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指数,进行ETF相互挂牌,而后可以共同设立一个交易平台。

将来,两岸交易所是否能够组建策略联盟或是集团?这需要时间来回答。

 

他山之石

两岸金融机构“你来我往”,互有优势。大陆金融机构向“金改”后的台湾同业“取经”,可少走弯路。

去年的一次台湾之行,让翁文森印象深刻。“两岸差异太大,”他感慨道,“两岸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不同的法律框架,不同的监管规定,这都需要进一步交流。”

监管劣势

两岸银行的盈利模式大相径庭。翁文森说,“台湾是混业经营,我们到台北开办分行,三五年内要盈利可能性不大。”

台湾金融业,已不能单纯依靠资产扩张和利差去生存。翁文森说,“去年它们平均利差仅有0.98%,而我们的利差是3.5%左右,所以它们稍有一笔不良贷款,就能把整个银行的利润给吞噬掉,这就逼得台湾的银行走精细化管理道路,依靠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去寻求发展空间。它们的保险产品,理财产品已经做到极致。”

翁文森称:“我们去台湾设机构,不仅仅是从盈利方面考虑,更重要的是,要从服务两岸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学习借鉴台湾银行业的管理能力、创新意识、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方法等。”

也恰如唐永红的分析,从比较优势而言,台湾对大陆金融机构并不具吸引力。中国银行进入台湾不是基于比较优势,而是从自身战略角度出发,不是看中短期盈利而是长期战略规划。因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后,该行可以进入台湾市场布局全球。

监管环境的“云泥之别”,让大陆银行与台湾金融机构合作时“稍逊一筹”。“比如有些台资企业提出项目融资,它觉得只要银行同意了就可以,但大陆的项目融资有些规定,台湾的银行就觉得不可思议,这是我们监管的劣势,无法改变。”翁文森感慨。

产品劣势

另一方面,大陆的银行内部对于台湾的一些监管规定也有认识上的劣势,对于台湾企业的需求,难以推出差异化的产品。翁文森坦言,“我们现在推出的产品大同小异,但台资企业的需求有一般企业的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翁文森举了一个例子。冠捷电子的商业模式是代工模式,现金流充足,集团除了传统银行服务需求外,更需要集团现金归集管理。他说,“我们要培养管理层和员工,不断研究台湾企业的需求,根据它们的供应链特点、供产销特点来满足它们的需求。”

在看到“短板”之时,也要看到自身优势。“大陆在两岸经贸往来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银行有大量的客户群,特别是台资企业相当一部分是我们客户,不仅有高端企业,还有中小企业。庞大的网络和客户群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翁文森评价道。

经验劣势

在台湾金融业面前,大陆银行业尚且是个“学生”,大陆证券业短短20年的经历更难“自恃才高”。

台湾统一证券厦门代表处首席代表陈隆坚认为,台湾在融资融券、金融期货、IB操作上富有经验。此外,台湾证券市场早期就对外资开放,大陆亦可借鉴,QFII进来后,怎么面对外资的竞争?毕竟台湾企业已经历过与外资机构的竞争。

谈及台湾基金业的发展,“大陆可以在产品、与外资合作、服务客户和服务渠道方面,学习台湾的经验。”陈隆坚称,有些事件怎么去防止,如类似于美国金融风暴的连动债券事件,还有发生了该怎么办,台湾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成长中的大陆保险业面临发育不足。君龙人寿总经理吕国雄评价说,“台湾保险业较为成熟,大陆的保险深度不够、保险密度低,服务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台湾寿险市场竞争已过渡到以提高服务质量的竞争阶段,如把台湾先进的服务落地,结合当地市场加以创新,将有利于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台湾人口不足3000万,却有30家寿险公司,27家电话行销部,电话行销的经验丰富。

此外,台湾产险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厦门市金融办副主任陈跃进告诉记者,“台湾的车险定损非常先进,保险公司直接在修理厂投放高清晰摄像头,马上就能定损维修。”

今年去台湾考察了两次,陈跃进对于台湾金融业值得借鉴的地方印象深刻。台湾银行业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证券领域的“柜台市场”、“车险定损”以及个性化保险服务等都值得大陆学习。

他觉得,台湾的金融研训也值得借鉴。台湾有40多万金融从业人员,一生中要有十几个证照,要不断培训、轮训,才能去开拓、创新业务。

 

道阻且长

两岸金融合作春暖花开,但前路漫漫。

正如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翁文森所说,“两岸交流合作,还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双方都做些扎实和很基础的工作。”

准入门槛高

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大陆几家银行已经提出去台湾设立机构的申请,但能让梦想照进现实的银行屈指可数。“除了农行,基本上就是其余几家大型商业银行。”一上市银行人士告诉记者。

ECFA允许大陆银行去台湾设立代表处,1年后就可以升格为分行,但是台湾对大陆银行的要求还是高过外资银行。上述人士称,“除了规模要达到世界200强,银行自身必须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营5年以上,大陆银行能达到这个条件的并不多。”

大陆机构入股台湾的银行,面临的准入条件更严格。据业内人士介绍,参股同一家台湾银行,单家大陆银行持股上限不能超过5%,所有的大陆银行持股上限不能超过10%,而且要在OECD经营5年以上。

兴业银行研究规划部总经理林榕辉坦言,兴业银行要去台湾设立分支机构,但目前受到台湾方面准入的限制,条件还不具备。

清算障碍

不仅大陆银行,台湾的银行也头疼不已,这就是人民币和新台币的兑换业务。“一讲到新台币,大家是既爱又恨,都觉得这块蛋糕想去做,但又觉得成本太高,太不方便。”翁文森感慨道。

他称:“从2003年国家外管局批准福建省部分沿海城市中国银行机构开办新台币现钞兑换业务以来,我们业务量一直较小,基本上是兑入多,兑出少,这一直延续到去年。但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上半年是兑入少,兑出多。”

不管是兑入大于兑出,还是兑出大于兑入,翁文森指出,“这里都有个现钞调运和资金清算的问题,而目前我们不能直接与台湾同业互换货币和清算,得通过香港的中国银行进行,增加了环节,抬高了成本,因此银行目前所做的业务是亏本生意。”

货币兑换和清算的问题也是货币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唐永红直指,“货币兑换不解决,清算问题会更大。”

“现在是我们比较保守。”唐永红认为,货币兑换最开始是我们比较快,从福建沿海扩大到全省,包括上海。现在,为了适应新形势,配合旅游的需要,人民币在台湾岛内的兑换已经放宽到全岛,反而他们的步伐比较快。

林榕辉也认为,ECFA只是先解决机构互设,市场开放的问题,但是货币层面,资金层面,是基础性的问题,还没解决。货币兑换目前只是局部开放。资金清算目前也没办法,货币兑换也只是开了一个小口,资金归集完后还得通过香港去交换,这带来非常多的不便。

大多数人士认为,两岸整体的货币清算机制恐难一步到位,可以在小范围做试验。唐永红建议,在厦金两地尝试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试行人民币和新台币直接汇兑结算,逐步建立两岸资金清算中心。比如走“小三通”运送货币,不一定要过境第三方,在双方银行中开设人民币账户和新台币账户,更进一步讲是不用通过第三方货币套算。

“目前,厦门、福州、平潭都有在探索相关的交易场所、交易制度安排。我们也希望尽快解决,这是基础性的问题。”林榕辉认为。

他也提到,“货币兑换和清算,相关的硬件和软件都要去建设。比如兑换场所,怎么交换,这需要总体的制度安排以及严格的监管。”

资金和人才不流动

大陆机构去台湾要受当地的严格监管,而台湾机构来大陆投资也受到台湾方面的掣肘。吕国雄指出,“目前,制约两岸寿险发展的一大问题是资金的自由流通,台湾相关监管部门尚未放宽台湾寿险资金到大陆发展。”

按照目前台湾寿险资产大概10兆新台币计算,如能放宽10%,估计会有1兆的新台币,约2000多亿的人民币就可进入大陆市场。吕国雄称,“ECFA签署后,期许这个政策能得以放宽。”

有趣的是,台湾的寿险资金可到世界各地投资,但大陆却是其投资禁地。“大陆是寿险资金发展的肥沃土壤,如允许合资的寿险公司在大陆购买运营所需的固定资产,例如办公楼,使企业免受租金每月递增的压力,将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吕国雄呼吁台湾可以给来大陆的寿险资金松绑。

人才交流合作也同样受限。“ECFA签署后,未来3〜5年,大陆专业人才也可到台湾就职定居。”吕国雄说,“目前台湾人才可到大陆定居,但大陆人才还不能到台湾定居。这是个十分紧迫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台湾市场要对大陆的相关产业开放,大陆新公司在台设立,必须允许大陆人才到台湾就职。”

他提出,“未来两岸金融交流,我们期望两岸在监理制度、清偿能力、会计制度等方面能够一致化,并能开放两岸人才相互就职。”

限制有余

大陆银行去台湾,暂难施展拳脚。而台湾证券业来大陆,也感“英雄无用武之地”。陈隆坚认为,“两岸交流发展才刚刚开始,真正合作才刚刚起步。我觉得,怎么做都有困难。”

目前,在大陆的台湾证券机构仅是设立代表处。与大陆证券公司合作开展业务,主要问题在于“中外合资的证券不能做A股经纪业务,只能做投行业务”。

现实的问题是,强者自己就能“独挡一面”。陈隆坚指出,“我们合资证券公司一定要有合作伙伴,但合作对方必须剥离这个业务,股权比例上限33%,我们没有主导权,就没有很好的动力来输出经验。”

目前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名声在外的有中金证券、高盛高华证券等,唯独没有台湾和大陆合资的证券公司。原因或在于,除了业务、股权限制外,两岸证券机构在具体合作上也有困难。

“我们要有合作伙伴,对方业务还得在中位数以上,这意味着人家业务已经做得很好,它还要剥离给你,不大可能。所以目前证券公司,没有两岸合作的案例。”陈隆坚告诉记者。

基金业的合作就没有这方面的障碍。陈隆坚说,“我们持股比例可达49%,相对来说台湾方面贡献的经验可多得多。”

今年3月,台湾统一证券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大陆基金业的兴趣:出资4900万元与福建联华国际信托公司、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在厦门注册成立统一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尚在筹备中,三位股东分别持股49%,23%、28%。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2019年6月号 往期回顾>>

主管/主办
新华通讯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担保业前世今生
十余年间,担保业的发展从高峰走到了低谷,要走出困境,调整监管思路是关键。


证券业“少壮派”
在中国证券业,“少壮派”高管悄然崛起。与老一代相比,受过系统教育的“少壮派”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但缺少“蛮荒”市场的磨练,风险承受能...


“少壮派”银行家
在国内,有不少年富力强的“新一代”银行家,未来可能掌舵一家商业银行,他们各具特长,决定着银行业的未来,但经验欠缺,尚需磨砺。


暗战
从拉卡拉“封杀门”,到备付金“争夺战”,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打出各自底牌,相互博弈,双方都在寻求利益平衡点,并争取竞合主动权。

[ MORE...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杂志征订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中国金融信息网 - 京ICP证120153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6349-1